塞上城墙

站在齐齐哈尔地界内任何一座辽金古城极目北望,假如你能用心灵感受到一条隐隐约约的“线”,这根线也许不会是兴安岭,而是被许多人称为“金长城”的界壕边堡。有的学者认为,金界壕是在辽界壕基础上修建的,叫辽金界壕似乎更为妥当。

一般的说法,金代界壕有两条。一条东起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尼尔基镇七家子,西行阿荣旗、甘南县、龙江县、碾子山区、扎兰屯市,蜿蜒至武川县上庙沟,总长度约一千六百五十千米。有专家认为,这条界壕边墙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至承安六年(1201年)。另一条修筑于大安二年(1086年)至大安三年(1087年),东起河北丰宁草原乡,经多伦县、太仆寺旗、商都县,与第一条相连接,全长约二百七十六千米。两条合计,共计一千九百二十六千米。

实际上,金界壕边堡远比我们了解的复杂。既有岭北与岭南之分,还有三路、四路的界定。岭南还分为北线、中线、南线。在规划上,有线状走向墙体,墙体增筑马面以固防守,设护城壕、副壕;内置屈曲分布之堡城,堡间相距十里或二十余里彼此呼应,烽燧其上;后方设指挥机关的军镇,再远分布路、州、县城;道路其间,以利交通,全部构成完整的戍边防御体系,体现了金代统治者的智慧和水平。这种形式的防御体系,唯金代独有。

一个王朝拼尽全力修筑这样的庞大工事,目的是为防御北方蒙古、契丹及其他民族南掠,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金朝对界壕边堡采取全线分段防守,设东北、西北、西南三路招讨司负责修建、管理、防御。金代名将、东北路招讨司都统婆卢火就是建设者和保卫者,鞠躬尽瘁,死于任内。

对于金界壕边堡,从清代以来就有学者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文献研究。据西清《黑龙江外记》记载:“布特哈有土城,因山起伏,西去数千里直达木兰。相传兄弟二人筑,土人谓之乌尔科。流人亡去,不识途,多循此入关。高宗御制文集有《古长城说》,即乌尔科也。”由此可知,大清乾隆皇帝对此也有研究。从那时至今,研究不断,争论不断。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名称是叫金长城还是叫界壕边堡、壕堑或者其他?是修筑,还是“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至今仍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金界壕考》认为:“后世记金界壕者,如赵珙《蒙鞑备录》、《元史?速不台传》并谓之‘长城’,然金世初无长城之称也。其见于史者,曰边堡,曰界壕。”金毓黻先生在其《东北通史》中认同此说:“此真善于考索者也。”后来,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坚定的持“界壕边堡”之论。事实上,王国维先生已经注意到了“长城”这个字眼,但弃而不用,自有道理。界壕边堡的名字即说明了用途也说明了特点,其实挺好的。如果称之为金长城,也没什么不可以,乾隆皇帝已有结论,不是现在哪个人发明的。

几年前曾经参观过碾子山区界内的“金长城公园”,也到过甘南段考察壕堑,与遗址遗迹零距离接触,感受它的魅力与沧桑。在甘南县与阿荣旗交界地段壕堑,一条蜿蜒的“土墙”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行走在长满蒿草的“土墙”上,任凭思绪驰骋,可以比“土墙”本身更遥远……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剥蚀,尽管许多地方墙体颓坍,有的地段仍存高六七米,普遍残存高度平均有二三米,依旧十分壮观。然而,由于“土墙”是黑龙江与内蒙古两省的界墙,保护存在一定疏漏,有的地方或被挖掘甚至中断,或被堆放垃圾,或出现坟塚等状况,凡此种种,无不令人遗憾,让人添堵。

在借助金界壕边堡打造旅游产业方面,碾子山区已经建成一座遗址公园:有婆卢火的雕塑供游人仰望,有遗迹供学者考究,有文字供后人了解……。在甘南,有一位辽金文化爱好者商人老宋,几年来一直琢磨着要把甘南段界壕边堡做成景观及其他文化产品,并投入资金支持相关学术研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希望像老宋这样的文化商人能有所建树,在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有所作为。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