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气之剑_瘴气_瘴气是什么

瘴气之剑_瘴气是什么_瘴气

岭南医学是当前受到较多关注的临床中医学派之一。作为地域性医学流派,它着重研究的是中医“三因制宜”原则在岭南地区如何体现和实践。经过千余年来的探索,岭南医学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瘴病的病因和病机理论。

岭南古称“瘴乡”,有“岭南凡病,皆谓之瘴”之说。关于“瘴病”,以往医学界较多研究它的疾病属性,并得出瘴病主要是疟疾的结论。

现代由于疟疾的生物致病因素明确且已有特效药物,因此,很少有人再来关注古代瘴病理论。事实上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瘴病并不仅指疟疾,还包括其他南方多发疾病。另外,古人在讨论瘴病的成因和性质时,对疾病与岭南环境的关系也有许多深入的探讨,而这些内容对当前岭南医学的理论建设也很有意义,值得重视。关于瘴病,古代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瘴气,病机主要为瘴湿。

瘴气病因理论

瘴气”之“瘴”字,原作“障”或“嶂”。早期古籍中的“瘴气”常写作“障气”,清代医家陈治释其本义说: “瘴者,障也。天地自然之气,为崇山峻岭,障蔽不舒而然也。再加之以春夏之交,万物发生之际,乖戾郁遏,人多染患。是以道路行役者恒多,而安闲居室者恒少也”“瘴”是描述障隔不通的环境中人们所常罹患的疾病,而之所以称为“瘴气”,则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一样,是在古代“气”思维下对外界的无形病因的凝炼概括。“瘴气”是对以岭南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多发性流行疾病的病因的既括,如同“疠气”、“戾气”一样,它是由于“六气”概念未能概尽临床情况,根据临床需要而出现的专门名称。归纳文献中的论述,古代瘴气病因包括瘴雾和瘴毒两类。

瘴雾

瘴病有一类“寻常瘴”,危害较轻但常见多发,其原因主要是瘴雾潮湿之气。岭南由于山林蔽阻,水气不易驱散,其长年氤氲的岚雾景象就成为“瘴气”命名的源头。清初屈大均提出“雾为瘴之本”说,曰“岭南之地,火气多而常郁积。火极则水生,生之时未成水而先成雾。雾者瘴之本,以雾始必以瘴终。每当日出,山野间有白气缕缕自下而上,须臾森弥四布,蒙如轻尘,咫尺不辨人物。此乃浊阴乘太阳而升,为瘴之所从出,而与风相因者。盖瘴者风之属,气通则为风,塞则为瘴”。

岭南瘴雾对人体的影响正如清代医家陈治所言:“兹来粤地瘴气,见有庾岭丹霞从然高峙,倍于闽中,屏蔽其西北高爽之气,凝汇其东南炎燠之威,阳气郁蓄,无从发泄,加之以崇山峻岭万丈巍峨,当其长夏暑气之时,蛮烟毒雾,蕴结上蒸,令人喘急眩晕,胀闷痰升,窍闭不舒,四肢酸楚,或寒热间作,或自汗如雨,或腹痛神昏。苟不亟为调治,变端百出,有莫可言其名状者”。陈治将瘴雾所伤的瘴气外感疾病命名为“寻常瘴”,并论述其表现为: “其证似风寒头痛寒热,而又恶心胀闷,似痢非痢,似疟非疟者是也,……此证粤中无时无之,无人觉之。虚弱之体,感而即发;敦厚之人,感不骤发,积久而成。浑浑漠漠,脉证茫然,难治。

瘴气之剑_瘴气_瘴气是什么

瘴毒

瘴毒古代“瘴病”中危害最大的是“瘴疠”、“瘴疟”等流行病,其原因是瘴雾之中含毒。南这种毒从何来?古代认为,一是岭南环境多毒物,毒物受炎热所蒸发,使瘴气含毒。如《圣济总录》曰:“七八月之间,山岚烟雾蛇虺郁毒之气尤甚,故当是时,瘴疾大作”。

就病因而言,雾为瘴之本,由于岭南炎热潮湿且山岚阻隔,雾湿难消,容易混杂环境毒素成为瘴毒。当然这一概念虽在岭南环境中形成,但并不局限于岭南,瘴气同样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盛行,包括有些西北地区山岭阻塞之处的疾病在古代也称为瘴病。另一方面,并非所有岭南疾病都属瘴病,宋代章杰已经指出:“岭外能致疾者非一端,昧者遂皆以为瘴,不可不辨”。陈治认为普通外感仍遵从六经论治,“其不现六经证而瘴气之疾”才需按瘴病论治。

湿病机理论“瘴气”虽然成为独特的病因名词,但也如同“戾气”学说一样,需要跟六气病机结合,才能应用于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对瘴气的病机属性有不少探讨,大多认为瘴主要属湿。前面已经提到,雾为瘴之本,雾即属湿。宋代唐慎微云:“江湖间露气成瘴,两山夹水中气疟,一冷一热相激成病症,此三疾俱是湿为,能与人作寒热,消铄骨肉,南土尤甚,若欲医疗,须细分析,其大略皆瘴类也。人多一概医之,则不瘥”。。明代《景岳全书》论瘴病因,曰“南方岚湿不常,人受其邪而致病者,因名瘴疟”。《医賸》引太无神术散考云: “山岚瘴气,谓山谷间障雾,湿土敦阜之气也。湿气蒸腾,由鼻而入,呼吸传变”。清代莫枚士的考正更加明确,曰“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风多湿,蒸而为气,足致民病者,又易山以广而作瘴。观于字孳之义,而瘴之属湿可知已”。《东医宝鉴·杂病篇》也直接将瘴列入“湿”类。

也有认为瘴为湿热的,如丹波元筒云:“瘴即温湿之气。特以南方岭嶂之地,此气最为酷烈,谓之瘴气”。实际上瘴在岭南易与热相兼,故较多显示为温热,但在北方也有兼寒的瘴病。湿既是瘴雾的病机,也是瘴毒的主要病机,湿重成毒或兼挟毒素,所以为病更重。巢元方就说山瘴疟是“山溪源岭嶂湿毒气”所致。《圣济总录》曰: “传言瘴者山川厉毒之气,又云江山雾气多瘴,凡以其气郁蒸而然也”。瘴疟迁延难愈,其病机以脾虚痰湿为主。明代郑全望《瘴疟指南》曰:“瘴病因于脾胃虚寒,外感乖戾之气而成,……发瘴之地,其地多山,其土卑薄。方其晴明,天气热蒸,地下生水;及其阴雨,地下多湿。人生其间瘴气,常履于湿土之上。经曰:谷气通于脾,湿伤脾内,故脾胃之虚,多由阳气浮于上,阴湿之气伤于下而然”。 “要知此病之本,本于天气热元阳恒泄,在人之阳气,自不降而内又多痰,再不能调摄,感于不正之气,宜其病有上热下寒之症,所谓无痰不成疟者是也”。

由于瘴为湿邪,古代岭南曾盛行嚼食槟榔和饮酒防瘴,两者皆能散湿。只是由于多食槟榔破气,多饮酒易积热,所以后来不再流行。《岭南卫生方》则提出岭南生活要注重“方药将理”其“修养之法”说:“晨兴盥漱后,先服平胃散,间或投以不换金正气散”,即常备化湿燥湿之药用以保健。后世岭南习用清热祛湿或甘淡渗湿的药材煲汤或煲凉茶,也同此理。

在瘴疟治疗方面,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列出不换金正气散、正气散、香苏散、建中散、草果饮、嘉禾散、来苏散以及至宝丹等香燥之方。元代释继洪治冷瘴首用“真方不换金正气散”,该方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多草果一味以加重燥湿之功。由于瘴疟病程长,古代医家论治又注重顾护脾胃,故明代薛己认为,“疟久不愈,属中气虚不能滋养诸脏,但调补脾胃,诸病自退”。明代郑全望在《瘴疟指南》中也特别强调健脾除痰。

由上可见,在温病学派形成之前,岭南医家在瘴湿学说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对湿病治疗的一系列理、法、方、药。随着后来岭南医学的发展,这些经验融人了湿温理论或脾胃内伤理论之中,“瘴气”、“瘴湿”之名遂较少再被提起。旦在临床中这方面的特色仍然明显,如岭南温病与江浙有别,主要体现为更注重祛湿。

在内科杂病方面,很多岭南内科名医都主宗脾胃学说,注重健脾化湿除痰,如岭南国医大师邓铁涛基于岭南特点以气虚痰浊立论治疗冠心病,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被认为具有南派特色。

瘴气病因理论与瘴湿病机理论,是古代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囿于历史条件,古代虽然未能彻底消除瘴病之害,但这些理论对岭南地区的防病治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天疟疾为害虽已不显著,但不应就此忽视古代瘴气文献,而要更好地整理瘴气病因理论和瘴湿病机理论的内涵,以之作为系统构建岭南医学理论的基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