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APP 中,用户不仅观看短视频, 追求互动与社交。通常而言,用户在短视频下发表评论,表达对短视频及短视频中媒介人物的看法与感受。用户如果是创作并上传短视频的人,他也得到其他用户的评论和互动。可以说,短视频内容的创作,直接会对用户产生明显的影响,用户会对短视频创作者或短视频中的媒介人物产生一种情感依恋,并由此发展出一种非现实,即想象的人际关系,这种现象是短视频用户的准社会交往。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准社会交往的可能性
准社会交往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社交行为,它指的是人们在接收或观看媒介时,人们与媒介人物或表演者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通常是想象的、单向的。用户在与媒介人物或表演者长期的作用中抖音用户分析,媒介人物或表演者会为了满足和适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同时用户会给予更多的互动反馈,这种交往的持久性会形成准社会关系。
关于人们准社会交往的动机与原因,Horton&Wohl 提出的准社会交往理论中,包含了两种研究视角。第一种视角被称为“缺陷范式”,这种范式认为准社会交往可以替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是满足那些由于环境或心理原因而造成自身对现实社交产生恐惧与排斥的人的需求。第二种视角被称为“通用范式”,这种范式认为无论人们对自身现实社交环境是否满意,准社会交往都是普遍存在的体验,准社会交往被视为是现实生活社交的延展。
吸引与亲密:媒介新技术增加用户“社交亲近性”
McCroskey 和McCain 曾将“吸引”概括为用户积极准社会交往行为的根本原因,用户之所以产生对媒介人物或表演者的社交欲望,都是因为被媒介所表现的内容吸引。这种吸引分为三类:身体吸引、社会吸引和任务吸引,这三类吸引与准社会交往呈正相关关系。抖音平台由于媒介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了吸引程度,这种吸引带来的“社交亲近性”引发和形成了准社会交往行为。
一方面,数字技术丰富视觉形象,强化身体吸引。抖音中的媒介人物表现的是“表演性的自我”,这种自我通过无懈可击的举止、得体的服装与姿势和适度的体力来体现。另一方面,算法技术增加了短视频用户与媒介人物的社交亲近性。亲近包含距离的亲近与兴趣的亲近,距离亲近就是用户与媒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亲近的,兴趣的亲近是指用户与媒介人物的喜好与价值观是亲近的。
攻击与偏见:娱乐狂欢中用户社交心理的畸变
短视频平台中准社会交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一些消极的准社会交往表达,根据社会心理学家伯科维茨的攻击性理论与短视频平台的媒介特征,可以归纳出消极准社会交往行为出现的几点原因。
第一,泛传播、浅社交的特点形成了抖音中“弱关系”传播的社会网络。抖音帐号的申请不设门槛,不需实名,抖音是广场式的公开传播平台,每个用户的评论、转发、点赞都是公开的。这样的传播环境下,用户会产生不受拘束的心理,往往会ft现不理性的行为,正如古斯塔夫·勒庞在其书《乌合之众》中写的,“群体是无名氏,因此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群体从来不受理性的支配”。
第二,短视频用户“追逐娱乐”心理的泛滥。抖音满足用户娱乐需求的同时,侵占了用户更多的碎片化时空,抖音的媒介依赖也随之产生。短视频本身娱乐化的环境加重了用户追逐娱乐的心态抖音用户分析,最终畸形化,产生消极的准社会交往行为。这也印证了尼尔·伯兹曼在其书《娱乐至死》中的观点:“伴随着社会的娱乐化浪潮,全民狂欢成为一种趋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强化与认同:用户实现身份建构并获得社会资本
准社会交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支持,而且为人们对某些资源权利的索取提供了公共承认。例如,用户在抖音中发表评论,表明了用户对短视频的态度,是自己的情感表达,发表评论的过程也是为了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
从抖音中的媒介人物或表演者的角度看,他们通过发布短视频,以期望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建立更多的准社会交往。社会学家林南曾指出个体互动越多,他们便越可能共享情感,就越容易从对方处获得社会关系与认同。抖音中的算法推荐,会将用户特征相同似的用户聚集在一起,根据霍曼斯的互动理论,即社会互动倾向于在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之间发生,这样一来,用户在刷抖音的过程中,往往遇到相似的人,他们容易发生社会互动,这就为用户寻求社会认同提供了基础。
END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