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刚刚开始对佛学感兴趣,最先接触的就是禅宗,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和精深的哲理叹为观止,也对禅不宾意境深深向往。每当读到一些语句有所感悟时,就会认为自己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并且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觉得对于这段文字的感觉是他人所不能及的。但是,随着读的经典、论著渐渐多了,才发现自己是处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理解的并不准确。也过于追求那种意境,缺少认真求实的态度。
中国的汉字,每一个都有多种意思,甚至语调的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意思,而且古时的人写文章,文字好,佛理也好,哪都好,就是有点看不懂。从中真的能看出来过去的大法师们翻译经文时所注入的心血,通篇工整、优美的文字读起来意境深远。我的内心是非常感激这些法师们,他们为佛学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有一点可能是没有预料到的,那就是文字自身的衍变,现代人学的都简体字、现代文,对于古文、文言文的掌握差了非常多。古文是古代时的“现代文”,经过上千年的时间,现代人已经无法准确的理解古文的含义了,而且由于各地口音的不同,一些佛学名词的念法也会不止一种,我觉得现代人想要学好佛法,一定要找一位善知识,明白佛法深义的老师,由老师传法,避免对文字产生歧义。另一个如果是自己学,就应该认真学习文言文幽远的意思,多看佛经,论著,还有法师、居士的讲义,相互比较,以经典作为标准,其它作为辅助,增强对经文的准确理解。
《心经》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广为流传,不论学佛与否,只要是中国人,大多数对这句话都是张口即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不过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就不是每一个会说的人都能讲明白的。其中“色”字在佛经中常被用到,有色欲、色界、色相,颜色的几种意思,也许还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意思。“空”这个字的意思很难讲。以佛法来讲,一方面它本身就是一种含义,不是真修行人很难体会,而且就算是修行人,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体会,无法告知别人。好比对一个没有品尝过甜味的人讲甜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是很难说清楚的。别一方面,空也是一个形容词,它的意思与和它组合的名词不同,意思也有差别,像空观、空慧、空性、空见等等。这些含义若不理解透彻,我认为是无法真正明了“空”的含义的,还有“即是”二字,为什么用“即是”?不用“亦是”、“就是”,这当中虽有对词句优美的讲究,但法师翻译经典,同样也更注重准确、明了幽远的意思,以古代法师们的智慧,特别是修行有成就的大修行人,是不可能随便找个词来表达佛经深义的。
《金刚经》中说“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中“人相”是什么?“我相”是什么?“我”讲的不是人?为什么要分开讲?“我”和“人”有什么区别?“众生”代表什么?“人”、“我”、“众生”、“寿者”有联系吗?“无”、“空”、“非有”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信息?这些都是问题?我感觉弄清楚这些问题很重要,也是读佛经,学佛的基础。
佛经中的一些词汇,比如“自然”,与现代我们所说的自然是不同的意思,“无为”也和道家提倡的无为的意思不同;“唯心”也不是我们所讲的“唯心主义”的唯心,还有一些音译词,比如“涅槃”在佛经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词很不容易解释清楚,所以古时的翻译就直接使用了音译词。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最好是通读原经,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曾看到一些文章对“宴坐”解释成吃饭时端正的坐着,这可以说是在害人误解佛经。“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亦不依,是名宴坐”。我自己的经验是最好用以经翻经的方法;从经典论著中找答案。比如《瑜伽师地论》,玄奘法师为了力求翻译准确,抛弃了华丽的词藻,将文章写得和现代的教科书一样,把各种概念掰开了,揉碎了去解释。像这种不追求词句优美而条理性、准确性、系统性的翻经方法是少见的。当然,不是玄奘法师的文字功底不够,只是写法不同,玄奘法师对于《瑜伽师地论》是很重视和严谨的态度的。
佛法的学习需要闻、思、修,对佛经的解读就是闻、思、修,学习佛法不应该仅仅是学习优美的词句和幽远的意境,更应该准确的掌握佛经的含义,进而通过实修验证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世间多是钝根人。我不敢奢望自己顿悟,也没有能力凭空体会到自性的含义,只能是一点点的学,一点点的积累,这个过程有点枯燥,但有时也会因为所得所感而兴奋,愉悦。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