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

为全方位挖掘展示清廉基因,弘扬廉洁文化,传递时代新风。近日,南充市纪委监委与南充日报社联合组织开展“廉润果州——探寻南充廉洁基因全媒体宣传活动”。今(18)日推出第19期,讲述清代黎学锦在阆中清廉为官的故事。

黎学锦:清正廉明 行仁施义

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

《南充日报》08版

稿

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清正廉明,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一副作于清代的对联揭示了官与民的关系。自古以来,为民造福、清廉务实的官员始终为人称颂和敬仰清正廉明,百姓谁不爱好官?

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

清代黎学锦办公点场景复原。(中间为黎学锦)

在南充,载入史册的好官不胜枚举,清嘉庆年间的川北道黎学锦便颇具代表性。重建锦屏书院扶持文教、兴建“通济渠”灌溉良田……川北道黎学锦的故事在阆中代代相传,黎学锦当年兴建的工程也仍在泽被后世。

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

黎学锦,字云屏,生于湖南省龙阳县(今湖南省汉寿县)一富裕人家。清嘉庆十一年五月,实授川北兵备道,赴任阆中。

为追寻黎公清廉为官的足迹,盛夏七月,我们一行人走进了位于阆中古城的川北道署。川北道署即为阆中道台衙门,清朝时设川北分守道、川北分巡道于阆中,掌管阆中及川北一带3府25州县。

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

川北道署。

穿过仪门、“公生明”石牌坊、大堂,我们来到二堂。二堂门檐大匾上刻有“清、慎、勤”三个大字。二堂明代称“退思堂”,清代称“思补堂”,是官员审阅案卷、办公议事的地方。“思补堂”前,以雕塑形式再现了黎学锦与府县官员及锦屏书院山长商议迁建书院的场景。

坐于正中的黎学锦面色温和、神情严肃。“黎学锦任川北道台期间,十分注重文风培育、人才培养……”在川北道署内,解说员正向游客们讲述着黎学锦迁建书院的故事。看着眼前再现的议事场景,聆听着讲解,我们仿佛穿越百年,回到了黎学锦主持重建锦屏书院的年代。

清嘉庆十一年的一天,黎学锦推开衙署的门窗,清幽雅致的锦屏山映入眼帘。感悟阆苑山清水秀、文运昌达,他写下了诗作:“欣持使节锦屏来,阆苑风清画戟开。人物前朝称柏里,文章此地有书台。沧桑陈迹关怀久,桃李清阴借手培。自昔扶轮归大雅,振兴先要树英才。”此时,曾经名冠全川的锦屏书院正处于衰败时期,这首诗则表达了黎学锦兴学育人的壮志。

在此情景下,黎学锦将锦屏书院迁至古治平园(今东风中学处),重加结构,扩其规模,筑讲堂学舍数十间。锦屏书院重建落成后,黎学锦起草申立书院章程,亲自到书院讲经授课。他还遵循旧制,落实了阆中、南部、苍溪、南江等地田产、房产和捐助,作为办学和奖学资金。优越的办学条件使得书院再次成为全川名校。

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

锦屏书院。

重视教育的黎学锦在任期间,重修了川北最高学府保宁府学、贡院,创建云屏书院,建立营学,延续了阆中千古文脉,使得地方文风蔚起。

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

嘉陵江穿城而过,带来旖旎风光的同时,也给阆中带来了江洪之患。

“虽然一直以来,各朝各代都在修堤御洪,但几经补筑,又几经刷塌。”阆中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顾问、阆中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刘先澄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他说,黎学锦了解此事后说道:“此事甚巨,而害甚深,不可不及时理也。”于是,黎学锦与知府徐双桂、阆中知县李傅杰一同捐廉俸,动员士绅捐助,由黎学锦“亲董其事”,组织民众修成了“东抵南郭,北接玉台”的长堤。“其间增筑绵亘百余丈,以巨石沉潭底,高出水面,坚襄沟塍二三丈,填旧石坝为石匮,另增长石坝以遏湍流,多置石梯挑水小石坝、石塔分杀水势,使城西基本免除了水灾危害。”《阆中县志》详细记载了筑堤的过程。

廉明清正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清正廉明

阆中鱼翅广场,“鱼翅遗迹明清防洪工程”石碑立于广场中央。

如今,走进阆中鱼翅广场,1米多高的石头立于广场中央,两侧分别刻着“汉城码头”和“鱼翅遗迹明清防洪工程”,侧面的刻字详细记录着这段历史。《阆中县志》记载:城西北一带为汉城遗址,此处有临江码头,后因江水啮城,城郭渐移东南,历代于王家嘴以下筑堤抗洪。清嘉庆二十五年,川北道黎学锦率属增筑江堤百余丈,又在堤外建鱼翅立石匮,以分杀水势,缓解冲刷。

“这里是同治年间增修后的遗迹,原为五层,顶层正中建有阆风亭。”刘先澄说,鱼翅弧形阶梯既可以分水护堤,又有码头功能,水利专家说,这是中国古代城市水利工程的珍贵遗迹,充分显现了古人治水的智慧、经验和杰出成就。

黎学锦这次修堤,规划科学,规模宏大,从此江患遂息。之后,江堤虽历朝多有修补,但基本格局一直沿袭未变,至今仍留有遗迹,它们是阆中古城倚江发展的历史见证,留存至今,全国罕见。

而在阆城东北有田数千顷,地势平衍,唯独缺水灌溉。黎学锦亲自勘测阆中沙溪场到观音寺地段,主持兴建“通济渠”,“既开渠浚堰以绾山溪之水,又汲引嘉陵江之水,使源流接济而冬无涸泽”。老百姓踊跃参加,争先恐后投劳。这是阆中城郊亘古未有的宏大水利工程,使郊外纵横阡陌,皆成良田沃土。

刘先澄说,修建如此规模的水渠肯定需要大量经费,而一部分经费都是黎学锦捐的廉银,众人为了感谢他,决定命名“黎公渠”,但被黎学锦婉拒,水渠后被命名为“通济渠”。

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廉明清正_清正廉明

除了治洪灾除水患,黎学锦乐善好施同样传为佳话。

廉明清正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_清正廉明

川北道署清正严明匾额。

清嘉庆年间,川北一带多旱灾,尤其春荒时节,多有饥民流离。眼见于此,黎学锦邀请保郡绅士、贾客等汇聚协商,他带头捐俸,大家捐资捐粮,在城内设十八处“粥厂”施粥,赈济灾民。这一行为在黎学锦《公余记事》一书中的《保郡绅士客商协捐施粥碑记》中也有记载:“保五十日(春荒期)之生灵,倾仓倒廪;充六千人口腹,仁粟义浆”。

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保宁府发生饥荒,黎学锦曾预先上疏“救荒六条”。到冬天,流民破衣露宿,实堪悯恻,他捐银制棉衣三百件,送给乞丐流民,更亲自勘察,择得北门城楼子内隙地,限期建造栖流吉房十间,集流亡者安置居住,称为“栖流所”(后俗称“安花院”),并勒碑作记,“期望仁人君子随时修葺,加意轸恤”。

“这项设施流传后世,我小时候还听说过北城门‘安花院’,就是当年黎学锦安置叫花子居住的地方,这些房舍留存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刘先澄说,不仅如此,黎学锦还捐廉买山地作为义冢,使穷苦人家不至于无地藏骨。甚至在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川北受水灾,时任河南粮储道员的黎学锦寄回俸银2000两,助修堤垸,安抚流亡。

我们不禁疑惑,黎学锦在阆中做了那么多好事、大事,开销不菲,钱从何而来?从清嘉庆十九年编修的《龙阳县志》、光绪元年的《重修龙阳县志》中可以得知,黎学锦在阆中修建地方工程所费,除了捐俸、捐廉及绅士捐资是远远不够的,其余的钱财是从“家饶裕,好为义举”而来,是因“家境本身优渥,本人又仁义善举”而来。

清正廉明_廉明清正_廉明清正是什么意思

黎学锦像。

刘先澄说,从史料中可以得知,黎公祖孙三代,好为义举乃家传。黎公祖父为富商,父亲“力田起家”而为财主,从不吝啬,在两位长辈的带领下,黎学锦任官前承父命捐,在京候铨时增修会馆捐,在阆中施惠政项目要捐,调任后闻灾情寄款再捐,退休后助家乡书院还要捐。凭记载所述诸多捐献,可见黎公家底之殷实。

“在阆中,黎公以大仁惠政被祀入名宦祠。在其家乡,又以他的大义之举载入地方志,令人钦佩不已。”刘先澄说,纵观黎学锦的一生,他既是一位苦干实干爱民的好官,又是一位仁者爱人、乐善好施的好人。治道理政为国,行仁施义为民,两者融会,相辅相成。正如川北道署二堂的柱联所书一样,“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是黎学锦一生清正廉洁、孜孜为民的写照。

黎学锦在阆中为政十八年,阆中人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廉洁、仁义,清代将其祀入名宦祠。时至今日,阆中人仍口口相传,颂扬他的惠泽……

· 人物简介

黎学锦(公元1776年-1838年),字云屏,生于湖南省龙阳县(今湖南省汉寿县)。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因学行优异,授四川候补道。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五月,实授川北兵备道(设于今南充市阆中市)。黎学锦清廉务实,为民造福,在阆中迁建书院,扶持文教,延续千年文脉;兴建“通济渠”灌溉良田,增筑西门河堤防止水患,率属捐廉,不伤民财;川北饥荒,他慷慨解囊,设“粥厂”18处,赈济灾民。故而有川北人士立“黎青天”碑以彰显其功德。他还致力培护阆中城四周的风景名胜,将白塔、北岩寺、滕王亭子、桓侯祠、凤凰楼等修葺一新。

策划:蒋晓平 赵伟苏

监制:颜庆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