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见《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明·徐光启《闻风惯激直刍荛书》:“且寥寥数人,仅挟数器,杯水车薪,何济于事?”也作“杯水舆薪”。
释义
薪:柴草。一杯水救不了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暴风雨后,海滩上留下了许多小水坑,许多小鱼被困在水坑之中,在烈日暴晒下奄奄一息。
一个小孩顶着烈日、赤着双脚穿梭在海滩上。他用双手捧起坑中的小鱼,一条条地把它们送回大海。
一个路人见到满头大汗且全身沾满泥点的小孩,不解地问道:“海滩上这么多的鱼,就凭你一个人能救几条?”“不知道。”小孩望着手中捧着的小鱼说,“我只知道,因为我的努力,这条鱼将不会被晒死,并获得重生。”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像水可以灭火一样。但如今奉行仁道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浇灭一车燃烧的柴草一样。这杯水是灭不了火的。
但不能因此就说“水不能灭火”,否则,人们原有的一点点仁道也会消失。
这个故事体现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就像一杯水,虽然目前力量微小,但是并不表明水不能胜火。
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杯水车薪的意思,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暴君,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观念的著名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天下得失的关键问题。
同时,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杯水车薪”用来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杯水车薪的意思,如果奉行仁道的人越多,就会积聚起巨大的力量,从而解决问题。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