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很快来到了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的春天,呼韩邪单于知道致支单于被诛杀的消息之后,很是兴奋。此前致支单于跑到康居以后,他就率部落迁回了王庭,这次又亲自来长安朝见刘奭,请求朝廷赐婚。

以前汉朝总是迫于无奈才会以“和亲”的名义给匈奴赐婚,只为让北境享受几年安宁的时间。但现在,同样是嫁女儿,心情却大不相同。所以刘奭很爽快地在后宫选了一个良家女子王嫱,将其嫁给了呼韩邪。

这个王嫱还有个别名,叫王昭君。

呼韩邪成了汉家女婿之后就有点飘飘然了,他进一步上书,说匈奴愿意成为大汉帝国东起上谷,西至敦煌的屏障,并且世代相传,永不背誓。这样的话,汉朝就可以撤销边境防务,撤回守塞的官吏士卒,让边境百姓休养生息了。

刘奭按惯例,把这个事交给朝内诸臣商议。此时他朝内多是儒家子弟,所以这些人又犯了儒家的幼稚病,纷纷表示呼韩邪的意见可行。

但郎中侯应不同意。

侯应出身于边塞,所以他非常了解边塞的情况,于是,给刘奭上了一道《论罢边十不可》的奏章。

在这份洋洋洒洒六百余字的奏章里,侯应极为务实地提出了十条不应该撤销边塞防务的理由,为了表达对这位极具洞察力的郎中的敬意,这里将十条理由归纳如下:

一是边塞以北为大漠,匈奴来袭时无可遮蔽。而边塞以南则是山高谷深,往来困难。所以边塞一旦无人防守,匈奴犯边将得尽地理优势;

二是匈奴一惯是穷困时谦卑顺从,强大时骄横叛逆,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不可大意;

三是我们中原王朝有礼义教育,也有刑罚威慑,仍然有小民犯禁,何况匈奴呢?就算匈奴单于真心归顺,可谁能保证他的部众不生歹意呢?

四是即使在我们内部,为了控制封国的王侯,还要在水陆设置关卡,更何况是跟匈奴间的边境呢?

五是边境的小民之间因为种种原因,屡生事端。如果撤销边塞,一旦小事变大事,那就很难再控制住局面了;

六是过去从军的士兵很多都留在了匈奴没有回来,万一他们的子孙亲朋因为生活困难穿过边境线去投奔匈奴,就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七是边境一带很多人生活不如意,经常有逃出边塞的人。一旦撤销防务,偷跑过去的人会更多;

八是边境开放以后,也会让更多的犯罪团伙结伴逃跑过去,到时候我们想抓都抓不到;

九是自从在沿边设立边塞,到现在已经一百来年了,长年累月,用去的劳力经费不计其数。现在撤去边塞,没人维护,看起来是省事了。可是十年之外,百年之内,一旦再起战火,又要重新修葺。但百年累计下来的工程,哪是那么好恢复的?到时候要用去的时间金钱更是不计其数了;

十是我们撤去边塞,名义上让匈奴替我们守边,那以后匈奴很可能会自认为守边有功,问我们要奖赏,如果稍有失望,那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其实这十条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老话,一句话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句话叫“穷山恶水出刁民”,所以必须严加防犯。

他的奏章递上去以后,刘奭二话不说,立刻停止朝议此事,派人向呼韩邪单于传达口谕,委婉地拒绝了他的提议。

呼韩邪单于也不好说什么,只好带着王昭君回了王庭,然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之后,王昭君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被封为右日逐王。两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上书希望能回中原,但被刚刚登基的汉成帝刘骜拒绝了,令他尊重匈奴的习俗,嫁给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王昭君和复株累单于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复株累单于去世后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到公元2年,王莽专政,为取悦王太后,令当时的匈奴单于送王昭君长女返回中原,进宫服侍王太后。

匈奴服侍昭君过王府吗_王昭君服侍过多少匈奴_昭君到匈奴是王后还是妃子

必须要说明的是,唐代不知道谁搞了一本《王昭君变文》,这本书里把汉元帝时期的形势描绘为匈奴强大、汉朝虚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现;同时也把王昭君描绘成了有落雁之姿的美女。

于是,从那时开始,昭君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出现了重大转折,后世的大多数戏曲诗词在描绘昭君出塞时,都往这个方向上偏了。比如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由马致元所著的《汉宫秋》,说的就是呼韩邪单于看到王昭君的画像以后,惊为天人,向汉元帝索要昭君为妻,满朝百官畏惧匈奴,劝汉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和平。汉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

问题是,一直到现在,还有人把昭君出塞视同为汉朝的屈辱。

但在现实中,致支单于死后,呼韩邪单于就成了整个匈奴唯一的单于。可以说,到此时匈奴是自统一草原起这一百多年来最为衰弱的时期,算是完全臣服于汉朝之下了;另外,王昭君只是掖廷里的一个宫女,而不是刘奭的妃子。之所以称其为明妃,是因为晋朝时为避皇帝司马昭的名讳,所以她的称谓被改为了王明君;出塞也不是她自愿前行,而是因家世清白被选出来的;至于容貌,能被选入掖廷当宫女,在当时的眼光来看应该不会太差,但也不至于能把大雁惊下来。

客观来说王昭君服侍过多少匈奴,对于解忧公主、王昭君等当事人而言,被嫁到万里之外,一生不得回归故土,还要遵从当地的风俗夫死子续,这样的人生肯定是不折不扣的悲剧。但对于大汉帝国的皇帝和朝臣而言,她们的悲剧人生不过是抚慰蛮邦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代价而已,并且这个代价或许还不如金银珠宝贵重。

王昭君怀着悲凉的心情离开了大汉,甘延寿和陈汤怀着愤懑的心情回到了大汉。

甘延寿和陈汤斩杀致支单于已经过去两年了,致支单于的脑袋都已经化为一杯黄土了,可甘延寿和陈汤两位大功臣却什么封赏都还没得到。

因为朝中的儒臣们假传圣旨这事本来就深恶痛绝,而石显因为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却遭到拒绝也对他深恶痛绝。再加上陈汤贪财,当时攻下单于城后,他率军在大肆抢掠,并且将掳掠的金银财宝带入塞内,犯了走私罪。所以,虽说斩杀致支单于让皇帝很高兴,可他们两位不但没得到任何封赏,部下还都被抓起来了。

最后陈汤实在窝火,就上了一道奏章,说我们在万里之外把致支单于给灭了,本来应该得到嘉奖的,结果反而被逮捕审讯,我看这就是有人想替致支单于报仇。

这顶大帽子一戴,谁也不好反驳,所以刘奭马下令释放所有被捕官兵,令沿途官员慰问通过的军队。

可在封赏甘延寿和陈汤这个事上,石显、匡衡仍然以他们假传圣旨,擅调军队,不杀就已经算是宽大为由坚持不能封赏。刘奭本来是很嘉许这两位大功臣的,但现在内朝和外朝的两位老大联合在一起弹劾他们,他也不好说什么了,只好把这事搁置下来。

已经改名为刘向的前宗正刘更生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上了一篇奏章,从儒学层面说经讲史,又是摆事实,又是讲道理,请求封赏甘延寿和陈汤。

刘奭一看总算有重量级的人物出来说了句公道话,便立刻下令赦免甘延寿和陈汤假传圣旨、私调军队的过错,不准任何人再指控他们,然后要求朝臣商议如何赏赐。

朝臣商议的结果是应该按“捕斩单于令”来赏赐。

王昭君服侍过多少匈奴_昭君到匈奴是王后还是妃子_匈奴服侍昭君过王府吗

这里要说明的是,汉代从立国之初,对军功赏赐有着非常明确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匈奴作战上,就有着“捕斩匈奴反羌购赏科别”、“击匈奴降者赏令”等,但因为出土的汉简遗漏较多,具体的奖励办法我们无从得知,但还是能看到仅捕得一名匈奴贵族,就能提升品秩两级,而陈汤在开战之前,就至少招降了两位贵族。

再拿现实来说,武帝时代,有卫青斩俘二千三百级,被封为列侯,食邑三千户;霍去病斩俘二千二十八级,被封为关内侯,食邑一千六百户;跟着他们打酱油的大将也都有封侯的。宣帝时代,有郑吉招降日逐王,被封为安远侯,食邑一千户;冯奉世击破叛乱的羌人,斩杀数千人,被封为关内侯。

而甘延寿和陈汤的战绩呢?仅斩杀匈奴单于的功劳就连卫青、霍去病都不及,并且还有斩杀、俘虏、招降两千六百余人。虽然我们不知道“捕斩单于令”的具体赏赐标准是什么,但我相信,封个列侯、食邑一千五百户以上应该不算过分,最起码也得来个关内侯、食邑千户吧。

但石显、匡衡却说致支单于是逃亡单于,已经失去国土,只能算是流亡政府,算不得真单于。

争来争去,刘奭也烦了,最终拍板定夺:封甘延寿义成侯(列侯),封陈汤关内侯,各食邑三百户,赐金一百斤。另外,加封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长水校尉和射声校尉均属长安北军执金吾下辖的八校尉序列,品秩为比二千石。其中长水校尉主管长安西北郊的骑兵,射声校尉管射声士,也就是弓箭兵。

有了他们两位为榜样,又有人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前执金吾冯奉世之前击破莎车国,斩杀莎车王,但因为萧望之的阻拦,所以没有受封的事,便上书希望能追述冯奉世的功绩,但刘奭已经被下面这帮人争来争去给搞烦了,就推托这是他父亲在位时的往事,没有理他。

其实刘奭已经没有精力处理朝政了,因为他病了。

他身体一直都不好,但他很清楚,现在恐怕是大限已到。所以,就在同年,为刚满十八岁的太子刘骜举行了加冠礼。

严格来说,刘奭并不喜欢自己这个大儿子,甚至还动过易储的念头,想改立二儿子山阳王刘康为太子。

这也不能怪刘奭,刘骜小的时候还是颇为知书达理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长大以后开始终日正事不干王昭君服侍过多少匈奴,只知道沉湎于酒色。所以刘奭对他越来越反感,但幸好负责照顾刘骜的附马都尉史丹力保,这才没有沦落到被废的地步。

但刘奭并没有打消易储的念头,他卧病在床其间,几次向尚书查问当年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胶东王刘彻的事,这让皇后王政君和太子忧心忡忡。可问题是此时刘奭仅让他宠爱的傅昭仪和喜爱的儿子刘康在床前侍候,根本不见皇后和太子。

史丹又一次站了出来。他凭借自己和刘奭关系好,可以直入寝宫的便利,直接找到刘奭,跟他把话挑明了,说现在传言太子地位不稳,如果陛下您真要易诸,满朝大臣都不会同意。如果您非要一意孤行,那就先把我给杀了,警告那些大臣不要反对。

看着史丹给他来死谏,刘奭慨然长叹,终于还是告诉史丹:不要多想,我没那个意思,我死以后,你好好辅佐太子吧。

王昭君服侍过多少匈奴_昭君到匈奴是王后还是妃子_匈奴服侍昭君过王府吗

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公元前33年,也就是竟宁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刘奭在未央宫驾崩,终年42岁,谥号“孝元皇帝”,葬于渭陵。

作为大汉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刘奭在位共16年。对于一个帝国而言,16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但可悲的是,这16年正是大汉帝国由兴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汉帝国的衰落是由刘奭造成的。

事实上,身为皇帝的刘奭还是比较尽职尽责的,他在位期间连年天灾,他都会节衣缩食,积极组织救援赈济。在对外用兵上,他完全继承了父亲汉宣帝谨慎而又进取的态度,平定了西羌叛乱,覆灭了致支单于,使得大汉帝国一百多年首次真正、彻底、完整地降服了匈奴。

并且据班彪记载,刘奭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篆书;懂音律,自己能谱曲写词。并且宽厚谦恭,温文尔雅,很有君王风范。

他的问题主要在性格上。他性格柔弱,优柔寡断,懒于政事,又缺乏高瞻远瞩的洞察力和雄才大略的前瞻思维。再加上他外有一群只知道争权夺利的儒生,内有只知道献媚进谗的石显,这些人就是利用他的性格弱点拿他当枪使,而他一方面心知肚明,另一方面却怕麻烦,只能甘愿成为一方的踏脚石。

总体而言,以皇帝的标准来评判,刘奭虽然算不上有为之君,但也谈不上昏庸。

汉之亡,非元帝之咎也,帝弱而寡断,然而无所伤于天下;石显仅逞于异己,而恶不及于民,国之元气未斵焉。——明·王夫之《读通鉴论》

是年六月,太子刘骜即皇帝位,尊祖母张太后为太皇太后,母亲王皇后为皇太后,以他的舅舅、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