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念佛佛也念你,你不念佛佛也念你,所以能不能成佛在于众生自己。当你心里有佛的时候,跟佛就是道交感应。心里没有佛的时候,佛在那里单相思。那么这个念佛法门呢,由于它属于生灭之法,念的时候就有,不念的时候就没有,所以它不圆通,不能明心见性。「历生」是生生世世,你要生生世世念佛,也许到最后能成就于一刹那间。你生生世世都在忆佛,有回忆是不是生灭法呀?
《阿弥陀经》讲念佛能够往生,是指善男子善女人念佛能够往生。谁能做到善男子善女人?这是明心见性之人。佛法里有我就是恶,无我方称善。《无量寿经》讲十念就能往生,前提是所有功德回向极乐世界。你回向了没有?百分之七十、百分之五十,有没有?我们不能对佛经、对祖师大德的教言断章取义,这个谣言还会误导好几代人。怪不得文殊普贤化身寒山拾得,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法华经》也有,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因为前面有「如是我闻」。懂得了如是我闻,你不念也成佛了。《法华经》本身就是如是我闻,就是讲一心三藏。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是发方便菩提心。现前当来,因为有些人不一定就是今生今世念的,也许念了无量劫正好到今世才成就。当来到什么时候啊?有的今生就能成就,绝对不是一世念佛就能成就的,你怎么知道他过去世念了多少佛?忆佛念佛,嘴上念佛,心里要有佛。你别一边念佛,一边心里打妄想,那就不是念佛。必定见佛,就跟持地菩萨一样,修桥补路无量劫,他最后是不是见佛了?藏教法门就是这样,从有形有相的事相着手,修六度万行无量劫,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除了像持地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的恒心,无量劫都不舍这个法门,很少有这样的根机。再强调一声,无量法门皆可成就,但你是不是这样的根机?而《法华经》《楞严经》是三根普被,要明白。《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是最好的念佛?从理上来念,是最圆满的念佛。口口声声佛讲的末法时代念佛念佛,难道《法华经》《楞严经》不是讲念佛吗?但是《楞严经》不是推崇大势至的念佛法门,而是实相念佛,就是一心三藏。不能自己糊弄自己啊。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去佛不远」是多远?讲一心三藏,你当下就是佛,站的这块地就是佛,头上顶的天就是佛,对面吹来的风就是佛,背后打来的雨就是佛,我身上一根汗毛、一个废指甲都是佛。明白吗?这叫不生灭心。现有的时候是佛,入空的时候还是佛。生的时候是佛,死的那个尸骨是不是佛啊?所以这叫自性大定。这些方便法门都有对待法,有去有来就是生灭之法。
怎么「不假方便」呢?念佛开口即是。走路也在念,睡觉也在念,吃饭心里也在念,行住坐卧心里一直念,是不是?自得心开: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这种修法必须是生生世世养成了习惯。在公案上记载的那些什么往生不往生,谁知道啊?我们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天人、阿修罗都可以化现瑞相来接引众生,瑞相并不能证明往生啊。有的人开天眼看到什么,你知道他是佛还是魔?讲老实话,只有往生的人自己明白,而且只有到了那个境界以后他才明白,等明白的时候已经迟了,他没办法分辨来接他的是阿弥陀佛还是别人。
现在全国送往生成风,其实并不是坏事。受持大法的同修一定要积极地参加送往生,义不容辞。因为在这个期间亡灵往生的可能性很大,你跟他几句开示他就可能往生了。凡是发现有瑞相的,我们一定要宣传为往生,大家明白吗?但我们明白,这个不一定。宣传的目的是把更多的人方便接引到佛门里。许多人因此忽略、轻慢大法,就是一句佛号,就是送往生。像这样的人你能给别人送往生,将来你自己还不一定有人给你送往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个比喻打得非常好。做香的人身上是不是就有香气呀?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是真有,每个人念一句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华,不念的时候就没有。念的时候不打妄想,越念越亮,一边念一边打妄想,莲华就发黄发暗。这个道理很简单呐!这就是《楞严经》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可这个法谁能把持好啊?
太原有一个念佛最有名的人,特别是刚开始几天啊,往往早晨三四点钟嘀铃铃电话打给我,说:「师父,来了!刚才有个人送了一个仙桃给我嘴里,我现在嘴里还甜甜的,你信不信啊?」我说信嘛。一会,「师父,我死了以后你给我造铜像吗?」我说:「那要看你的福报,不是我愿意不愿意的事啊。」「师父,我能站着往生,你信不信?」我说:「我也不敢讲相信,我也不敢讲不相信。我不知道。」一会儿,「师父,我往生的时候你要不要给我助念呀?」我说:「你刚才还讲站着往生,怎么还要助念呀?」他不作声了。「师父,你还要讲经吗?」意思是还不如跟着他来念佛。我说:「我不是你那个根机呀。」只能这样讲啊。
他今年快九十岁了,身体就是好啊,家里有六百部般若。我说:「你是一句佛号的人,你又不看这些经,放在那儿干什么啊?」「我留给我儿子。」我说:「你儿子又不信佛。」他说:「我儿子以后要是信呢……」经书很多,佛像也很多,都拥拥挤挤的。我说:「据我所知,印光大师念佛就是一个木鱼啊。你放这么多东西怎么能往生啊?」他不作声。这是念佛人的心态。他是很勇猛很精进的人。他说:「我一个小时带四十分钟,我能念17万声,你信不信?」哎呀,我吓呆了:「你怎么念的呀?我一个小时我只能念六千声。」就跟开机关枪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所以讲「染香人」,你总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在染?所以大势至菩萨讲这个法门,他是不是真心在推销这个法门啊?你可不要大误解。他可不是二十五个法门来竞争第一。实际上他是甘愿为观世音菩萨做垫底。还有前面许多修禅宗的人,他非要加个恒河沙劫修了,才遇到什么什么……那就是跟你讲老实话,你自己要掂量。而《楞严经》是立地成佛,发明便解脱。在后面倒数第三段讲,罪恶滔天的大罪犯一念信解如来藏,所有罪过一笔勾销,变地狱为佛土。这里就是为了衬托佛这个法。前面二十四个菩萨吃了这么大的苦才成就,你们能遇到《楞严经》,还不珍惜?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念佛就是用佛号来庄严你,但是我们也不要灰心,明心见性之人修无量法门都能成就。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样的根机不愧为大势至。首先从方便法来讲,他以这样的恒心恒河沙劫念佛不舍。一般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的人都退转了。一年念佛,佛在眼前;二年念佛,佛在天边;三年念佛,化做云烟。因地发心念佛的人多,能够有始有终的很少,几乎都是断断续续。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今于此界」应该就是在极乐世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大势至菩萨就是靠念佛而成就。都摄六根:在念佛的时候,眼睛不要旁看,耳朵不要旁听,舌头不要吃东西……心里不可以打妄想。这六根都在念佛,出声念也好,不出声念也好,都是在念佛。当然这种念佛有很多形式:可以心里观想佛像,也可以眼睛看着佛像,也可以耳朵在听着佛号。一根用功,其它五根都是恒顺。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佛号不能断。我们确确实实能够二十四小时之内做到「净念相继」,你就有可能往生。「可能」才一半呢,既可能往生,也可能走火入魔。两种可能性都有。做不到「净念相继」,两种可能都没有。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阿弥陀经,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修行人中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法门,这个耳根圆通章同〈普门品〉几乎是一模一样。但是由于《楞严经》是观世音菩萨介绍自己因地修行的功夫,在某种意义上,比《法华经》的〈普门品〉稍微详细一点。在这个耳根圆通章中,你把「观世音」三个字讲清楚,就是讲一部《楞严经》,就是讲一部《法华经》,就是讲一部〈普门品〉。「观世音」三个字就是讲一心三藏。
先看「观」字,拆开了,就是又见。怎么又见呢?举个例子。比如说眼睛看这个茶杯,心里就知道茶杯里是空的。这是不是一心三藏?有形有相的是不是不空如来藏?里面的空是不是空如来藏?而且当下就是一体。你能不能把这个空和茶杯分开?是不是空不空如来藏?三个如来藏是不是一个东西。观「音」,音当下是不是色?色当下是不是香?那我讲观世色菩萨,对不对?观世风菩萨,对不对?这叫闻一悟千。
「尔时」,前面二十四个菩萨一个接着一个,有没有「尔时」啊?没有。现在是观世音菩萨出场了。「尔时」是道交感应之时。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提:这就回到了《楞严经》第一卷讲的,如果不懂得两种生死根本,不明心见性,一天到晚修行,只是很冤枉地在六道轮回。闻思修:闻必有慧。小乘人修戒定慧,是有漏之慧,大乘人修「闻思修」是见一心三藏之智慧。这里体现出悟道、修道、证道,次第很明白。「闻」是悟道,「思」和「修」就是行道,后面「入三摩提」叫证道。也有的把「入三摩提」这个证道包含在修道里,这样解释都可以。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这里的「闻」,不是我们能闻这种妄觉——耳朵听到外面的声音,我能闻,是往外攀缘,这个能闻是妄觉。然后听到这个声音叫所闻,这是妄缘(所缘),然后产生这个耳识叫妄识,耳识是所缘缘。
而这里是什么闻呢?叫反闻闻自性。我这个能闻从哪里来的?它不是讲我从哪里来的。所以这个时候呢,这个能闻已经变成始觉。这个始觉从何而来的?始觉就是从诸佛菩萨出世,通过这个声尘把这里能闻的闻性引出来,变成了始觉智。虽然变成始觉智,是不是当处出生,不离本处?所以通过这个耳识,通过佛菩萨的开导,知道我这个能闻仍然是空中华,是我的真心本觉所变现。
这个闻呢,「初于闻中」,再观照自己的本觉。能闻的始觉智、所闻的本觉智,能和所当下是不是都是本觉?初于闻中,集中地体现出禅宗色彩。这也是对于初上路的人引导。如果说修行有素,不需要这样修行——十方三世万法当下就是这一个念。你只保持这种心态,叫自性大定。念佛也行,不念佛也行;修禅也行,不修禅也行。明心见性以后,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就。入流亡所:当我们心力集中于这个反闻的时候——「入流」是入大光明藏之流——停止对声音的攀缘,慢慢地把外部的世界放下了。
所入既寂:「所」和「入」这两个方面,「所」是外部的境界安静下来了,对我无影无踪了,再也没有执著了,也不会通过头脑里法尘去打妄想了。「入寂」呢,把心定在本处即为「入」。你别以为「入」是还有什么方向,不是的,停止妄想当下就是入,进入我这个自性光明流。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里就解两个结,一个是动结,一个是静结。所谓动结,已经不是「入流亡所」的那个根、尘、识,地、水、火、风等等,已经不是那个「所」了,明白吗?因为前面已经寂了,所以前面「所、入」已经「寂」的情况之下,这个时候又出现另外一种「所」,那就进入其它法界。
我们在心念归静以后,容易与天道、鬼道、神道、仙道、天道还有二十八层,与各个法界里的众生结法缘。这就是动相,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开始走火入魔,可以讲百分之九十五乃至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在这里走火入魔。开了天眼,开了天耳,看到吕洞宾来了,老子来了,那个杨三郎来了,王母娘娘来了……像走马灯一样来跟他套玄乎。有时仙人还告诉他什么什么事情,三天以后会怎么长怎么短。到时候,竟然就是真的。所以这个时候这个人就会欣喜若狂,以为是活菩萨出现了,结果误导一大批众生。也有的是现恶人相,那要把他吓死了,那就走火入魔了,一天到晚胡说八道。
那佛菩萨在这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来调教他,但能不能调教要看他自己的福报。因为他这个时候不辨真假,明白吗?好话他还当成驴肝肺。所以佛在《楞严经》讲,悟无咎。只要他醒悟了,他明白这个道理了,当下没有事了。往往这样的人可悲就悲在他不会悟,他自以为是。这是动相。
这是我们修气功也好,修外道禅也好,修出世禅也好,几乎是不可逾越的第一关,你要经受考验。那么按照经典的教诲,你不要理他(也就是出现的种种所谓的仙人、诸佛菩萨等等),看到就当看不到一样,你知道这是魔境就行了。木人看花鸟,万境不动心。修禅宗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像我们修圆顿大法,是魔来魔度,佛来佛度。
那么解除了这个动相以后,比如说我们不理睬他,魔境自然销灭。他不会跟你纠缠不清的。你越是心量大,定力转深,心里越亮堂,魔都看不到你,明白吗?那动结解除以后就是静结。这个静结什么也没有。
我记得小时候睡到晚上十二点钟的时候阿弥陀经,什么声音也没有,醒来是不是感到有些害怕啊?相当于那种环境。所以在这种环境里,如果胆小的人甚至会自杀,怎么会自杀呢?前面的动相也没有了,叫前不着村;后面什么也没,叫后不着店。即使吓不死也要走火入魔。平时执著一点神通境界,那是到走火入魔的边上,这个人还能救,问题是在于他自己愿意不愿意受救。但一天到晚嘻嘻哈哈、哭哭闹闹,就不好说了,佛都救不了。因为那个时候比较高层次的天魔已经附到你的身体上了,你已经控制不了自己。
所以我们要用好心呐。你用私心、黑暗的心来修道,将来如果走火入魔,我都没有办法救你,这是真的。你有所修为到一定境界,那些冤亲债主,他就会来干扰你,不让你成就。你不发勇猛精进心,他懒得理你。
所以当这个静态出现的时候,心里就要沉住气。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在前头。这个时候,按照七菩提分,通过择、进、喜这三种办法其中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种,把念提一下子就行了,很简单。有些人好像为了好奇,就让这种静态保持,看看它怎么样,你到最后不行了再及时调理心态。那么出现境界动相,动的时候就是乱,你这个时候用除、舍、定这三种办法的一种或者两种或者三种并用,把这个念压下来,始终保持一种心态平衡,而不是追求境界。
啊,我今天在禅定过程中,这个满屋通亮的:你第二天的话,怎么还不亮?怎么还不亮呢?你这就走火入魔的境界。对任何境界既不要追求,也不要抗拒。出现亮的境界,有当没有。你知道都是你的自性在变现,都是你自己,要有这种心态。我是净土也修过,禅宗也修过,是过来人,所以把这些经验供大家来参考。
外道禅定是心外求法,他是在这个地方看光,在这个地方听声音,或者怎么样……当然心外求法,如果你没有重大的过错你不会落三恶道,可以保证你生生世世在这个法门里成就,最后也可能像月光童子、持地菩萨一样,遇到肉身佛在世给你指点一下。
观世音菩萨过六关这个法门呢,我先按照这种意思来解释,然后再按照藕益大师文句里那种解释来给大家圆融。
如是渐增:按照这种心态继续用功,提升定力。这种功夫急不得,缓不得,「渐增」充分体现出这种平衡的心态。急了就乱了,动大于静;缓了,心气会下沉,静大于动。所以要动静平衡。所以这种「渐增」是在没有增没有减的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定力加深。闻所闻尽,是解「根结」。怎么解根结呢?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脱离了六根、六尘的这种阴影,对六根、六尘已经没有一点点的攀缘和执著。这是解六根之结。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尽闻」就是「闻所闻尽」。到了这种境界,但这个境界还不能住,因为他已经感觉到六根、六尘在我心里已经消失,达到了初步的这种空。觉所觉空:这个「觉」,就是觉察到那个「尽闻不住」,「所觉」就是「尽闻」。我觉到了「尽闻」,觉到了「所觉」。「觉」是能觉,「所觉」就是「尽闻不住」。就是我已经知道了我那个六根已经彻底解除的那个知,把它空掉,所以在这里是解「觉结」。这个「觉」的心比那个「尽闻不住」的心还要细。「尽闻不住」的心已经没有了,但知道「尽闻不住」的心是不是还在啊?在这个时候就空掉了。「觉所觉空」是把能觉的这个心也放下。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心仍然是由粗到细,也就是说,能觉到「尽闻不住」的那个心开始已经空了,那越空越空,空得很圆满了,它总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是一种心态的体悟。
所以「空觉极圆」是心更加细了。「空所空灭」这里的「空」是能空之念,所空就是空那个空觉,我已经感到我跟这个虚空一样了。在这个细的过程中,心量扩大了,好象无边空,我就感觉到整个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但是他这是一个空相。他不是我。所以「空所空灭」,连能空之心都要把它灭掉。这个时候灭掉,一般来讲,这达到了空如来藏的境界,已经破除了灭相无明,这段叫解「空结」。到这里,已经是明心见性的菩萨,登圆教初住位。当然,藕益大师的说法有所区别。这个可以一带而过。前面的「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可以判为证到阿罗汉。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是解除「灭结」。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这是见一心三藏乃至成究竟如来果位。也有的把这个「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说为是通教的寂灭,而把「忽然超越」说成圆教的寂灭。因为这个寂灭既可以解释为二空,也可以解释为三空。到了三空寂灭那就是不二法门。
因为这个法很难讲,我看到藕益大师的注解中,有些地方虽然很难经得起推敲,但是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开智慧。所以我把藕益大师这种讲法在这里给大家再作一个说明。
对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藕益大师他是这样讲:六道凡夫以声音的振动为动,以声音的静止为静。没有声音就声灭了,为静。如果六道凡夫能够达到声音的动静二相也没有执著了,同时对于这个色尘的明暗二相是不是也不执著了?那么对于香臭有没有执著了?也没有了,所以这二相不生呢,「则超同居土劫浊」。真正到了这种功夫,他已经了生死了,位置在圆教七信位,这是证量。二乘人就是讲阿罗汉和辟支佛,他是以生死为动,以涅槃(人我空)为静。
「二相不生,超方便土劫浊,位在十信」:十信位相当于初住菩萨,只是相当于,但不精确。一个信位也有无量的等级,但是无量的等级不能细说,只能是概说。「菩萨以二边为动」:哪二边呢?一个是空(法我空与人我空),一个是有。这里注意,是以菩萨向别教过渡。通教菩萨见到空性以后,他马上就知道从空出有。「以中道为静」:有也是我,空也是我,这是中道,但这里带有次第性。所以证到这二相不生,「则超实报土劫浊」,就到常寂光净土了,起码是别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萨,相当于圆教初住以上。
「佛以不变随缘为动,随缘不变为静」:这里的佛应该是圆教菩萨。如果是佛的话他不存在修。前面六凡也好,二乘也好,他见的这个道见得不圆满,信心不足,必须修证,必须修证才能达到那个位子。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凭我们自己本有的智慧,这个法你信不信?对这个法真正地刻骨铭心地深信不疑,你回家会高兴得在地上打滚,一个人躲起来狂呼乱叫:我终于成佛了!
「又不变随缘,故非动说动」:随缘不变,随缘是不是动了?「故非静说静,是动也不生,静也不生」:这是证到常寂光净土。「真善妙色」:这种情况是位在妙觉,究竟成佛。这个「动静二相」是这样,下面是「闻所闻尽」解这个根结,看藕益大师怎么分析。
「六道凡夫以六根为能闻,以六尘为所闻」:我们这里还是讲的以耳根为能闻,以声尘为所闻,这样讲觉得更贴切一点。但我们讲到耳根一定是要代表六根,大家明白吗?这就是前面佛讲的,六根横向解结,一亡六亡;纵向解结,六亡一亡。「以声尘为所闻,岂有自他之别」:那么解除了六根之结,就超越了同居土见浊(破人我执),位在七信,超越了同居土见浊就生到方便土了。二乘罗汉、辟支佛以慧耳为能闻,真谛为所闻。慧是见空性,这个真谛是指人我空的偏真涅槃,还没有达到通教禅宗的那种人我空、法我空,所以他这个人我空叫偏真。因为他已经证到这种真谛,他要超越这种境界,就对着他来思维观照,以真谛为所闻。
「起无我见(破法我执),位在十信。菩萨以法耳为能闻,俗谛为所闻」:这个菩萨是指明心见性见到空性的禅宗菩萨。怎么叫法耳啊?他已经没有人我见了,他已破除了一分法执,所以叫法耳。过去把俗谛判为无明相,现在从空出有来观照俗谛。「为所闻」干什么?修道种智,修分别智;这就是通教菩萨从空出有,大做佛事。那么解除了这个根结就超越了「亦空亦有,亦我亦他」这种实报庄严土的见浊,位在初住以上。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