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寂灭、灭度、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大般涅槃、大圆寂、大般涅槃。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后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即烦恼的熄灭。这种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称为“涅槃寂静”。
“涅槃”思想来源于《涅槃经》,最早称为“泥洹”,出自《泥洹经》。早在公元2世纪,犍陀罗地区即有涅槃图像。在我国,最迟到公元3世纪也有了涅槃图像。据文献记载,我国自后汉就有《泥洹经》的汉译,一直到北凉,《涅槃经》经过一代代高僧大德不断地汉译、加治,得以完善。其“常乐我净、法身常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的思想也随着涅槃经的传译不断得到宣扬,到隋唐达到了高峰。涅槃图像经过一代代演变,已融合我国本有的文化特点,逐渐汉化,“涅槃”成为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个绘画题材。
四明佛画院绘制的《涅槃图》,摹本来自日本金刚峰寺。此图绘于平安应德三年(1086),为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涅槃图,1951年指定为日本国宝。但根据推测很可能其最早的摹本来源于中国,据载涅盘什么意思,隋唐时来自日本的求法僧众多,很多留学生回国时会携带一定数量的佛经、造像、绘画等,甚至会雇请当地的造像师、画师摹造摹绘后将之带回(《求法目录》中有记载)。从画作表达的内容,以及笔法、设色,人物的脸相、衣饰等涅盘什么意思,原作大致绘于中晚唐时期。
《涅槃图》是依据《涅槃经》所绘,经文云:“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大觉世尊将欲涅槃……是诸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愁……痛哉苦哉。”此图描绘的是佛陀在娑罗双树林入涅槃的场景,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布局、人物,以及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手法,呈现涅槃经所阐述的教义。
《涅槃图》上共有41尊像(包括狮子),原作每尊旁都有榜题,因年代久远,字迹已剥落不清。画面中央,佛陀头枕莲花,仰卧在由娑罗双树围绕的床榻上,神态安详,一手平放在体侧,一手轻置于身上。四周围绕着诸圣众:佛陀的头部一侧是诸位菩萨;紧紧围绕着佛床的是诸比丘;环绕着佛床的还有天龙八部、金刚力士、世俗人等;空中有摩耶夫人与侍女,地上还有一只狮子。画面的近处有开着白花的娑罗双树,远处有阿利罗跋提河和群山。
《涅槃图》画面的描绘极富戏剧性冲突。入涅槃的佛陀面容平静、超脱,体态自然柔和。诸菩萨神情淡然、庄严肃穆。因为菩萨的修行觉悟高,他们深知佛陀的涅槃不是凡人的死亡,而是寂灭、解脱,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因此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哀伤之情,而是一种了悟的淡然。与之对比的是其余人等的哀伤之情:诸比丘们悲痛欲绝,佛床前的四位比丘更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或跪或坐,有仰天哀嚎者,有低头痛哭者,表达了对佛陀的不舍。两位金刚力士背对佛床,掩面痛哭。一力士身后两位身着铠甲的天龙八部也神情哀痛,一力士脚边还有一只因悲伤而倒地的狮子。其余世俗人等无一不充满悲伤之情,连娑罗双树也坠花于地,佛陀的涅槃让天地、树木、山川也为之哀痛!画面中佛陀的超脱,诸菩萨的淡然与其他众生的悲痛形成了情绪上的强烈对比;佛陀的平静卧姿与举哀的众生们,又形成了动与静之间的对比;佛陀的涅槃与凡人所认知的死亡,又形成了隐含的意义上的对比。
画面的设色也独具特色、富有设计感。佛陀是涅槃经的主旨人物,身着白衣据于画面中心,大面积的白色给人以纯净、安静的感觉,甚至佛床的设色也采用冷色调,以蓝白两色为主。这样的设色巧妙地与佛陀安详的神态相呼应,也突出“涅槃”之寂静深远的境界。为了平衡中心布局的冷色调,周围诸圣众的设色则以暖色调为主。两者协调统一,平静而温和。
四明佛画出色的线描技艺在此幅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物造型精准,画面线条流畅。佛陀肉髻螺发,颈纹三道,胸口有“卍”字,脚底有足轮,宝相庄严;诸菩萨都具头光,顶戴宝冠,身披缨络,颈纹三道,包括云中的摩耶夫人也绘有三道颈纹;诸弟子、天龙八部、各国王子、世俗人等的衣饰、表情、神态、动作、特征无一不生动传神。再加之描金工艺,呈现出整幅画作层次分明,富丽堂皇的特点,突出了“涅槃”这一庄严的主题,让观者从视觉上到心灵上体验到神圣、永恒的空寂之美。
『 涅槃图珍品欣赏』
南宋时代 13世纪 陆信忠笔
绢本着色、金泥、挂轴 规格:157.1 x 82.9 cm
原由宝寿院(爱知县)收蔵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