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所以成为诗,一方面是诗具有咏物言志的功能。
如《书经.尧典》里说: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又如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做的《大序》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乐章的拼音,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所以当诗人走进大自然,看到山川的秀美时,就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的名句。与友人聚会“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当想家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总之,现在不管干什么,我们都能想起相应的诗人们留下的名句。
另一方面是诗具有的特定的格式和规则,也就是中国诗歌的格律。
特别是自唐代出现律诗之后,诗的格律变得非常严密。古体诗和现代诗基本属于自由体或半自由体,在格律上没有唐诗那么严格,所以提到格律一般指以唐诗为代表的近体诗或格律诗。
诗歌的格律分开来讲:格,就是诗的体式,风格;律,既有法律,规律之意,又有音律,韵律的深意。也就是说,诗是有特定体式风格,遵从特定规律和音律的文学创作形式。
诗歌的格
诗歌的格即体式是指一首诗里包含几句和一句中有几字。
具体说,一句有五个字的,叫五言。如: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一句有七个字的叫七言。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首诗里有四句话的叫绝句。如: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一首诗里有八句话的叫律诗。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格律诗最常见的有四种情况: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排律诗。
诗歌律中的韵
诗歌的律包括四个要素: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韵,在诗歌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还是民歌,包括现在的流行歌曲,以及外文诗都是押韵的。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畅,听起来优美。
什么是韵呢?按照现代汉语简单地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声母和韵母拼成的。比如:han韩,bin斌,hb就是声母,anin就是韵母。韵可以理解为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押韵,就是诗歌中不同句的相同位置上的字,其韵母是一样的。一般是指一首诗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要用同韵字。比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间、还、山的韵母都是an,又都是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这首诗所押的是an这一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音的和谐,把同韵字放在相同的位置上,一个是读的时候口型变化不大,发音时顺畅,好上口也比较容易记忆。另外是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感,读起来不散,这也是诗歌特有的美感。再有就是,古代的诗谱上曲就能唱,为了跟音乐和谐,也需要押韵。
有一些特殊情况,造成我们现在读古人的诗时,常常觉得并不押韵,那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语言习惯和发音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经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用我们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标准发音,“斜”和“家”“花”的韵母就不相同,“斜”的韵母ie,“家”和“花”的韵母是a。读起来稍稍感觉有点别扭。这就是语音变化的结果,“斜”在唐朝的时候不读“xie”而是读“xia”。把发音改了就顺畅了。据说现在上海话里还是把“斜”读成“xia”。
再有李益的诗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用现代普通话发音“期”与“儿”也不押韵,古代的“儿”读“ni”音。也是现在上海话里的发音。所以,当我们发现先古诗不押韵时不妨用方言读一读,比如上海方言,广东方言,福建方言。
诗歌律中的四声
四声是汉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世界上只有中国字是有四个声调的,并用声调来区分声音的高低。在古代声调还用来区分声音的长短。声音在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次数多的音高,数少的音低。在乐律学中称此现象为“音高”,在音韵学中则称之为“声调”。声调的高低、抑扬就构成了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
入声是一种短促调子的复合音,由后音失去爆破形成,现在只有方言里还保留着。我国古代汉字的发音至少是五个声调,现在的福建方言还保留着八个声调,粤语里有九个声调。丰富的声调使诗读起来就像唱歌,所以古人把作诗和读诗都叫吟诗。
古代的平声是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即我们常说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是三声,去声是四声,入声字融入了这几个声中。四声和韵的关系密切,不同声调的字,在韵书里不算在同一韵部里,在诗词中则不能押韵。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些字的读音是跟着词性的变化而变化的,如“骑”字在做动词时读阳平声,也就是二声,像骑马,骑车,都读“qí”。而在做名词时则读去声,也就是现在的四声“jì”。如“一骑红尘发妃子笑”。
诗歌律中的平仄
在格律诗中将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是指平声字,现代汉语里的一声和二声字,仄是指上、去、入这三声的字。
在诗句中分平仄使诗读起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抑扬顿挫,有节奏感,念出来就像音乐,好听有美感。
如:毛主席诗词《长征》里的这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平平|仄仄|平平|仄)
大渡桥横铁索寒。(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总体来说,五律的平仄有四种类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平仄是五律扩展来的也有四个类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歌律中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都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个词的来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感,就像仪仗队似的。具体讲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天对地,风对雨,大陆对长空。”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如“抗美援朝”。可以两句相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般在诗词里讲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规则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律诗的平仄也会要求相对,就是说上句如果是平声,下一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就需是仄声。
格律是律诗创作的规矩。律诗一般是八句,分首联,额联,颈联,尾联。两两相对,要求押平韵。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篇必须有对仗乐章的拼音,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超过八句的称长律,长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的《代书一百韵寄微之》有一千字。这种长律诗除了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其余一律要对仗,所以也叫排律。像《红楼梦》第四十九和第五十回里写的,大观园的少男少女们在卢雪广考鹿肉时联句,作的也是排律诗。
知道这些,是为了读诗时便于理解和记忆,我们现在很少写格律诗,所以只需了解即可,如果想往深了研究就不妨找些有关诗词格律的书籍细加研读,尤其是韵书。
本文作者介绍:
【诗歌与疗愈】系列
▼
未完待续
▼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