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极有意思,极不简单,极富挑战!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单元。

这是一个极不简单的单元。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单元。

先来一页一页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吧。

关于人文主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表面意思好懂,成为一个人内心秉持的信念,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了。儿童如何与这句话所表达的认知、情感产生共鸣?通过榜样,通过故事,通过故事中的榜样。儿童的爱国情怀通过阅读爱国人物的故事被启蒙,被激发,种子播下,慢慢发芽。

故事,在有情节的叙事中,也在诗歌中,以内蕴丰富的意象呈现。比如《古诗三首》中的《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有典故,有背景,也就有了可知可感的故事和强烈的情感;比如《延安,我把你追寻》,里面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浓缩在一行行诗句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人文主题,是单元内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需要学生真切体会的思想情感。

关于阅读训练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那么,是不是单元内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用来落实这一训练要素呢?只要用心读读每一个文本,就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三首古诗,一首现代诗,都不是“叙事诗”,都没有着力表现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它们,是为人文主题服务的。能够承载这一阅读重点目标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和《难忘的一课》。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向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年级的重要能力训练点。三年级重在“了解”,如“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三下第七单元)“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三下第八单元),之前,还有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等训练。四年级重在“把握”单元是什么意思,本册前面的第四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针对一件事的。本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就会发现,升级了,是针对“多件事”的故事文本的。

学习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仅针对一件事和多件事具体的方法有所不同,还可以根据文本的其他方面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平台”中,就指出,可以根据题目提示,可以弄清起因、经过、结果,可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交流平台”中列举之外,应该还可以根据中心句来概括。交流平台的总结,可以引导教师对阅读训练要素进行学习目标的细化:1.在实践中认识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2.懂得可以根据文章题目、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会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3.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些方法,有的要复习、激活,如根据题目提示,可以用在《梅兰芳蓄须》一文的内容概括中;有的是在本单元的阅读实践中习得并运用,如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难忘的一课》,都要运用,不同的是,承载的具体目标有别,第一篇用来练习领会,第二篇进行方法的运用,第三篇(阅读链接)可以用来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

关于表达训练要素

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习写书信”。这是独立于阅读的习作训练。目标可以细化为:1.知道写信曾是人们为了与远方的亲朋好友等互通消息和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现在和将来,很多情况下还需要写信;2.通过例文学会规范地写信和写信封;3.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使用网络平台写信和发送信件。

写信是实用文体的写作学习,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处于真实的需要中,进行真实的书信交流,不能为了学写信而“假装”要写信交流。

关于关联目标落实

如果,细细研读每一篇课文、课后的思考题以及略读课文的导读,就会发现,这个单元的文本阅读,要落实阅读训练要素,并不仅仅是导语页呈现的一条。

要用来学习查阅、运用资料,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因为,单元内无论是古诗、现代诗,还是现代文,内容、古诗都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很多距离,不借助资料,理解就有很多障碍和困难。比如“中华不振”的原因,比如梅兰芳其人,比如香港沦陷,比如台湾“光复”,比如南泥湾开荒和杨家岭讲话……

要用来进一步学习提问和批注。正因为课文内容、故事离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的疑问就会很多。要查阅哪些资料,往往取决于阅读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要深切理解人物的想法和情感,也需要追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结构安排,在梳理有哪几件事后,也会成为追问的可能……提问要在运用中养成习惯,批注也是。写了哪几件事单元是什么意思,可以圈画批注;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想法、心情,需要批注;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和启发,需要批注。

你看,单元内四篇课文,并不都是用来落实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的,有意思吧!

你看,要读懂这个单元,还需要查阅和运用资料,还需要运用提问和批注两种阅读策略,不简单吧!

你看,要将这些方法、策略合理运用于阅读理解,并帮助学生清晰地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意义,有挑战吧!

还有内容编排困惑

还不止呢!这还是一个在内容编排上叫人困惑的单元!一般将单元中的课后思考题和略读课文前的导读称为助学系统。既然是助学系统,就应该从不同维度出发,给予学生学习方法、路径等方面的提示和帮助。可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的第二题,竟然让学生“结合”一首理解起来有十分困难的古体诗来领会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用更深奥的文本来解释眼前的文本,这是不合情理的安排。从时间上看,这首诗写在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而非之前,前因后果,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反过来。所以,怎么使用这首诗,需要重新思考。

限时半价优惠

编辑| 刀客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