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题觉海寺》 源出江西泰和县费卫民
黄庭坚像
最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一篇的文章。虽然,此前已看到过类似内容并表达相同观点的文章,但此文中的一段话还是引起了我的关注:“据了解,全国的‘觉海寺’不多,有名的也似乎是湖州新市与嘉兴两座寺院,而嘉兴的‘觉海寺’与新市‘觉海寺’也不成黄庭坚题诗之争,理由是嘉兴‘觉海寺’正式命名时间在清朝雍正年间,所以,黄庭坚所写的《题觉海寺》就必定是湖州新市的觉海寺了。”看到此说后,我觉得下这样的结论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了?
1.新市觉海寺大雄宝殿 (本文作者2018.2.摄)
德清新市有觉海寺①,始建于唐元和十年(815年),武宗(841~846年)时毁,大中五年(851年)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今名。“炉烟郁郁水沈犀,木绕禅床竹绕溪。一叚秋蝉思高柳,夕阳元在竹阴西。”这是三百四十八年前收录在《康熙德清县志》(1673年)里的黄庭坚《题觉海寺》诗②。
2.《康熙德清县志》(1673年)里的黄庭坚《题觉海寺》诗
据考证,此诗创作年代应在宋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而新市觉海寺取名自宋治平二年(1065年)。这样看来,黄庭坚为新市觉海寺题诗,从时间上推断可成立。三百多年来,德清人也一直认定黄庭坚的《题觉海寺》是为新市觉海寺所作。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简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八年前,张炜老师为县里出版的“历代诗人咏德清”一书作注释,要我帮忙参与此项工作。我对所选取的诗词作品分别查找多个版本予以核对,并在付梓前完成校对。在所选取的名人诗词中,当然也少不了黄庭坚的《题觉海寺》③。记得当时我好像也提起过,《题觉海寺》诗里面的一些词句跟新市觉海寺周围环境有悖,尤其“竹绕溪”与“竹阴西”等明显是山区及野外环境。新市镇不是山区,历来无大片的竹林,岂有山溪环绕竹林流淌的情景出现?要知道,有些选入县志的外地名人诗词,虽其标题与本县的景点古迹名相同,但也不一定是为其所作。
3.《山谷别集》中的《题觉海寺》诗
这首《题觉海寺》诗最早是收录在《康熙德清县志》后面的“艺文志·题咏”里,后来又被《新市镇续志》(1811年)转载。因为德清新市有觉海寺,而德清周围也没有发现同名的寺院。当编志人看到了黄庭坚的《题觉海寺》诗与当地寺院名相同时,就会认为此诗写的“觉海寺”一定是新市镇的觉海寺而将其收录在县志里。因为是在编志时寻找到的名人作品,故对该诗也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注释了,权当应景吧。
就因为《康熙德清县志》里收录了这首没有“户籍”标志的《题觉海寺》诗,到了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也就成了本土文史爱好者不易完成的“寻真相”任务。破解历史遗留的“疑团”,可是一项复杂“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就不能凭表面迹象而简单下定论。可《新市古镇: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到此一游》的文章里,就凭一句“嘉兴的‘觉海寺’与新市‘觉海寺’也不成黄庭坚题诗之争”而匆匆结论,恐有不妥吧?
我们只要稍作“功课”,就能在本省查找到除德清及嘉兴以外的温州瓯海也有一座觉海寺,该寺始建年代是在南宋的淳熙年间(1174~1189)。一对照,才知道这个觉海寺的取名比《题觉海寺》诗还晚了近百年,当然可以排除。再想想,黄庭坚是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开始独当一面当地方官(1080~1083年)也是在本省离家约280公里的太和县。在担任了三年知县后,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德平镇)。那我们就应该在他的家乡或家乡周边的市县及省份寻找才对。
首先,在江西隔壁的福建泉州南安县找到了一座觉海寺。该寺始建于隋朝,比新市的觉海寺还要早200年,且黄庭坚的诗作里,有两篇以上提到了“南安”县名。我当时就认为黄庭坚一定去过泉州的南安县,如果是这样,那就有了《题觉海寺》诗的创作条件了,于是对能够找到那首《题觉海寺》诗的记载信心倍增。虽然是福建泉州,但离黄庭坚任职的太和县仅有500公里左右。后来,在江西本省也找到了宋朝时的“南安”,即今天的江西大余县。这样一来,泉州南安县的觉海寺,因没有更多的相关证据予以佐证而只能暂搁一边了。
4.《黄庭坚年谱新编》神宗元丰六年(1083)三十九岁,本年仍在太和
查阅《黄庭坚年谱新编》后得知,《题觉海寺》诗是黄庭坚在太和县知县离任黄庭坚简介,移监德州德平镇前所写,年谱中有《题觉海寺》。还注释有:神宗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三十九岁,本年仍在太和。十二月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省商河县德平镇)。《任谱》:“山谷(黄庭坚)在太和凡三年。至元丰癸亥移监德州德平镇。山谷有《大孤山诗刻》云:‘是岁癸亥十二月,余自太和移德平。’”《黄谱》:“先生是岁在太和。”④……《题觉海寺》(《别集》卷一)。再看《山谷别集诗注》(宋·史季温注)记载:《题学海寺》(学海字疑是觉海,年谱有题觉海寺诗,元丰癸亥太和作)炉香滔滔水沈肥……(全诗包括标题均有注释)⑤。
5.《山谷别集诗注》《题学海寺》(学海字疑是觉海,年谱有题觉海寺……)
从《黄庭坚年谱新编》与《山谷别集诗注》两著中可以看出,黄庭坚《题觉海寺》作品所作时间是神宗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年十二月或稍前。从当年诗作可知,他离任太和知县后即回家乡修水县,短暂停留后就北上山东德州德平履新。从当年十二月在太和及回老家修水的诗作里,《题觉海寺》诗就排列其间。回到老家后再北上已是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了,再从修水老家出发北上。《黄庭坚年谱新编》记载:年初已达南京。一路北上扬州。那就不可能右拐向东去德清新市了,这可要徒生约800公里的路程哦⑥。更何况《题觉海寺》已有注释,是元丰六年癸亥(1083年)十二月在太和所作,那就是最晚也得在离任出发前所作,怎会与德清新市有涉?如果从家乡北上时去了德清,那也得在元丰七年了,明显与此诗创作年份不相符。
6.黄庭坚家乡周围县区及北上德平线路标示
种种迹象表明,《题觉海寺》诗的创作源头大约在黄庭坚老家修水县与任职三年的太和县及附近。觉海寺在国内确实不多,也就少数几个省有两三个。浙江已知的有三个,福建发现一个。那么江西省黄庭坚的家乡及任所附近是否也有觉海寺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寻找。
黄庭坚的家乡如今是修水县(1914年定名),可新版的《修水县志》不容易搞到。那么,就找找古籍县志。修水县在清朝时称义宁州,那就得找到《义宁州志》。反反复复一番“折腾”,总算找到了《道光义宁州志》与《同治义宁州志》。两本州志,前前后后仔细阅览后,就是看不到有“觉海寺”字样的出现,更不用说有《题觉海寺》诗了。看来黄庭坚的家乡确实没有觉海寺。
家乡没找到觉海寺,那么在家乡周边的县市找找看。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了一则“江西南城觉海寺”的信息。那南城县离黄庭坚家乡三百多公里,离黄庭坚任知县的泰和县约二百七十公里,那里如果有觉海寺的话,与黄庭坚的《题觉海寺》诗可能有渉。花了一番工夫,找到了《同治南城县志》。在翻到卷二之六“寺观”一栏时,真的看到了“觉海寺”⑦,可是在卷九之六的“诗赋”里就是找不到黄庭坚的《题觉海寺》诗。要拿到最有力“证据”的机会还是没有,不过这里的觉海寺极有可能是《题觉海寺》诗的起源地,毕竟是在离家乡三百多公里的本省。
7.《同治南城县志》卷二之六“寺观”里记载的“觉海寺”
虽然,在前两个县里都找到了“觉海寺”,可还是不能“一槌定音”。但我对这次考证还抱有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在黄庭坚当了三年父母官的太和县查找到“觉海寺”。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能找到《题觉海寺》诗与“觉海寺”同在一本县志上的记载。如果,还是像前几次一样,只有“觉海寺”而没有《题觉海寺》诗的影踪,那就只能以没有“铁定”结论的结果收场了。不过,如果能在太和县找到觉海寺的记载,那已是八九不离十地找到了《题觉海寺》诗的源头。因为作诗时间能对上,作诗地点也能对上,只是县志上没有记载而留下的一个小小遗憾而已。太和县如今已是泰和县,要获此信息就得找到《泰和县志》。
一天,我在地名网上看到泰和县禾市镇的介绍里出现了“觉海寺”的身影:“白泉山位于桥头乡东北与禾市镇结合部,因山腰有股清泉悬崖而下,形似白练而得名……主要名胜有罗仙坛(传为罗公远修炼处)、紫元观、儒林峰、瀑布泉、杉木王、荷木垇、觉海寺、祭酒墓等,现仅存瀑布泉和祭酒墓。”待我正要在泰和县寻找觉海寺时,这一信息来得简直太及时了。看来这觉海寺不仅“身”在山中,同时也证明了泰和县确实有觉海寺。不过这只是现在的人写的材料,不一定真实可靠。那既然材料上有“觉海寺”,就有可能在县志上查到真实的记载。
目标已定下,就是要在《泰和县志》里找到“觉海寺”,并最终在同一本县志里能找到《题觉海寺》诗,这确实有点奢求了。忙忙碌碌地一番寻找后,得到了一本《乾隆泰和县志》。接着就是“背水一战”了。打开《乾隆泰和县志》,快速浏览了一遍后,没有丝毫收获。那网上的“介绍”里不是很明确地写着“觉海寺”吗?难道是那信息不真实?或是太性急而让“鱼儿”“漏网”了?不信!得再慢慢阅读一遍。
看着,看着。在二十八卷的“寺庙”栏里,“觉海寺”三个字真真切切地出现了,下面的注释是:在高行乡六十都,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赐额,康熙志在八都⑧。这也就跟网上的“介绍”对上了号。一阵激动后,继续向《题觉海寺》诗“冲击”。可是慢慢地、仔细地看到了最后第四十卷的“艺文·诗”结束,也没有发现《题觉海寺》诗的蜘丝马迹。嗨,看来只能到此为止了。虽然和前几次一样,只查到了“觉海寺”,但明显比前几次前进了一大步,基本上可以确定这首《题觉海寺》诗的源头就在泰和县,因为在创作时间和地点上都吻合了。
8.《乾隆泰和县志》二十八卷的“寺庙”栏里的“觉海寺”
出于想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之目的,我继续找到了一本《道光泰和县志》。虽然已不抱幻想了,因为我觉得,在同一个县,且是同一个朝代里的不同版本的县志里,其“艺文志”内容的记载几乎是相同的,除非是前志出版以后再增添的内容才会补充进去。抱着再试试看的心态,我继续打开了《道光泰和县志》。这次我吸取了第一次查看《乾隆泰和县志》的教训,“稳扎稳打”不求快。一开始就是慢慢地看。在卷二十八“寺观”一栏里同样看到了“觉海寺”三个字⑨,接着继续向后面的“艺文志”探寻。
9.《道光泰和县志》卷二十八“寺观”一栏里看到了“觉海寺”
《道光泰和县志》很长,“艺文志·诗”都排到了卷三十九至四十一。每位作者的作品都放在一起,“诗”的排列次序从卷四十最后的“五言律”开始,接着转到卷四十一的“七言律”,再翻过“五言绝句”,最后才是“七言绝句”。因《题觉海寺》诗是“七言绝句”,这说明关键时刻又来到了。一篇一篇看下去,当翻到快结束时,才出现了黄庭坚的一首七言绝句“题醒心轩”(在泰和县),这首诗在《山谷别集》里是与《题觉海寺》诗放在一起的⑩,估计是在同时期游览并创作的。但接下去都是其他作者的“七言绝句”了。按理,后面再出现黄庭坚“七言绝句”的可能性是没有了。
10.《山谷别集》里《题醒心轩》与《题觉海寺》诗是放在一起的
看来“希望”又落空了!可不知咋回事,心有不甘的我却鬼使神差地继续翻着页面。当整卷快结束时 ,却又跳出了一首黄庭坚的“七言绝句”,标注是“补”,看来是编志结束后增补上去的。但不是《题觉海寺》诗,可当再翻过去到了四十一卷终了时,奇迹发生了:黄庭坚的《题觉海寺》诗⑪已跃然眼前,末尾还对诗中的“思高柳”一词作了说明。一阵狂喜啊,看来我这四五天的努力没有白费而终于有了回报。三百四十八年以来的误传得到了纠正,且是“铁证如山”啊!
11.《道光泰和县志》中黄庭坚的《题觉海寺》诗
虽然,已经找到了黄庭坚《题觉海寺》诗是在泰和县所作且题的也是泰和县觉海寺的证据,但是,太过于兴奋的我却是一发而不可收了。我又继续找到了《光绪泰和县志》,在卷三十的“寺观”一栏里看到的“觉海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这里已把“觉海寺”与《题觉海寺》诗融为一体了⑫。
12.《光绪泰和县志》里已把“觉海寺”与《题觉海寺》诗融为一体了
这次考证,还原了事实真相。但我知道,也许是做了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能还会受人指责。是我把本县“享受”了近三百五十年的名人大作之荣誉给“搬走”了,看似“损失”也不小。可我始终认为,考证史实应该实事求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牵强附会,一味地去“锦上添花”。要知道,也是在近三百五十年的《康熙德清县志》里,针对沈氏名人的“归属乱象”,有这样一段话:“索之往牒,参之居止,具有明证,不得让美于武康矣。”但我们也不要把别人的“好东西”都往自己身上“贴”。说白了,这“张冠李戴”却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滋味也不好受啊!
2021.9.16.
作者简介:费卫民,1957年10月出生于德清县乾元镇。德清新闻中心《德清新闻》校对,2017年退休。在当地报刊上曾刊登有《嘉庆德清进士青阳知县陈斌(白云)故里考》《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与宿新市》《放排不是放筏 簰头不能筏头》《德清进士雷甸洋北人陈斌仕途履历考》《县名“德清”的由来辨析》《馀不国名四千载 乾元有幸当继源》《寻索宋人葛应龙》《沈约墓邑志载蔺村乾隆年笔记拨疑云》《沈约故里的追本溯源》等十多篇文史考证文章。
作者近照
“梦回德清”推文汇总(点击以下“超链接”即可阅读)
“梦回德清”笔会邀请函
一、缘起
“童年与故乡”主题系列集体寻根写作活动自2017年10月21日开展以来,一直在寻找一个县域、一个古镇或者一个村庄作为典型,在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与呼应中作生成性深度发掘,相互合作,逐步成就一部个性独具、又有普世价值和意义的地方版《童年与故乡》。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是江南水乡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一个古老县域。德清县是“游子文化”发源地,也是“童年与故乡”集体写作的发源地。诚邀与德清县(或临近地区)有过生命交集的师友,以“童年与故乡”为关键词,以“梦回德清”为母题,自主选题,自愿写作,分享您的情感结晶和生命精彩。优秀来稿将在“童年与故乡”公众号推送,如有可能则推荐纸媒发表。
莫干山风光
二、选题
参考选题如下(题目自拟,文体及字数不限):
1.祖屋(祖居、老屋)的故事;
2.老照片的故事(时代背景、相关人和事、拍摄花絮、珍藏故事等)
3.(我和)祖父母辈(或曾祖父母辈)的故事;
4.(我和)父母辈的故事;
5.(我和)师长的故事;
6.(我和)伙伴的故事;
7.有关德清(或临近地区)家族族谱及家族史;
8.德清知名乡贤的故事;
9.德清有个性、特点、专长、绝技等的民间人士的故事;
10.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时代等各时期发生在德清(或临近地区)的故事;
11.德清古迹的典故、传说及相关个人经历见闻;
12.德清本土学校(私塾)、教师,或者诊所、医生(郎中)旧闻;
13.德清土特产与美食(如新市羊肉、茶糕,洛舍豆腐干、鱼圆,杨坟烘豆茶,莫干黄芽,等等);
14.德清传统习俗(如新市蚕花节、防风庙会、莫干山游子文化节等);
15.德清民间故事及民歌谣;
16.德清老街、路、弄、河、桥等的典故、变迁及相关个人生活经历;
17.德清民间传说及趣闻轶事;
18.域内原武康县、德清县变迁史;
19.德清地区某个古镇、自然村的人和事;
20.我和我的古镇(或村庄——德清地区某个自然村);
21.我(我的家族)与德清的渊源(交集);
22.德清文化研究(如防风文化、蚕桑文化、游子文化、老中医研究、孟郊研究、俞樾研究、傅云龙研究等);
23.有关德清地区某个古镇或自然村变迁史;
24.德清古镇(自然村)保护及恢复、重建等的建议与设想;
25.其它与德清有关的题材、素材。
下渚湖风光
三、来稿方式
为了统一体例,请在来稿后附一段个人简介(写明姓名、何年何月出生于哪里、主要经历等),并发一张个人生活照;如有相关在德清拍的老照片,欢迎提供;所有材料打包压缩后发送到以下“童年与故乡”公众号主持人杨宏伟老师的邮箱:554365813@qq.com。
(为便于联系,可以添加杨宏伟老师QQ号码为微信好友:554365813;也可以添加杨宏伟老师手机号码为微信好友:13901938551。)
童年与故乡
2023年4月2日
德清孟郊像
附:德清县简介
德清县简介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历史悠久。县境周初隶吴,春秋属越,越灭属楚。秦汉两代,为乌程、余杭县南疆北境。三国入东吴版图,吴黄武元年(222),武康立县,初名永安。晋太康元年(280)改永安为永康。太康三年改名武康。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东境17乡立德清县,初名武源,景云二年(711)改名临溪,天宝元年(742)又改名德清。此后两县长期并存。
解放后县境几经变迁:1950年5月,大麻乡划归崇德县(今属桐乡市),塘栖水北划归杭县(今属杭州市余杭区)。1956年余杭县勤劳高级农业社划入武康县。1958年6月17日武康并入德清县。1963年8月,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南路公社划入县境。
德清县域有良渚文化遗迹和上古防风文化传说。县名因濒临余不溪,取“人有德行,如水之清”之义。域内有千年古刹云岫寺、清凉世界莫干山、文化名山防风山、浙北湿地下渚湖、宋代石桥寿昌桥、水乡古镇新市等一大批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孕育了沈约、孟郊、管道昇、傅云龙、俞樾、俞平伯等文化名人。
德清县交通便利。宁杭高铁、G25长深高速(杭宁)、S13练杭高速、S43杭州二绕、104国道、304省道、宣杭铁路、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穿境而过;县城距杭州市中心高铁仅16分钟车程,距上海、宁波、南京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
(上述资料参考“百度”“德清县”词条)
“童年与故乡”写作邀请函(新)
一、缘起
2017年10月21日,杨宏伟老师在浙江省德清县图书馆开设了《童年的秘密,意义和价值——关于尚博祖屋的写作及其他》的讲坛,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引发了“童年与故乡”主题写作活动,在祖国各地不同民族间引起了一定反响。
无论男女老幼,无论五湖四海,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乡、过往、童年,都有值得缅怀的人和事,都有寻找心灵故乡的内心诉求。本次讲坛引发的现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每个人都是自在自得的作家和诗人。只要有所积淀,经过岁月洗礼,有了阅历,并且有所激发,就水到渠成能够写作。写作就是人本身。所以,每个人都能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童年与故乡。
二、具体要求及入选待遇
(一)主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的经历,对每一个人影响深远。请以自己成长的故乡(环境)为背景,以“童年”与“故乡”为关键词,讲述童年故事。
(二)要求
文章注重细节描写,写出童年生活的环境及风土人情,写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写出陪伴你成长的人对你的深刻影响。题目自拟。
(三)入选待遇
这是自发组织的公益文化活动。优秀作品将在“童年与故乡”微信公众号平台专题推送。优秀作品如果再次结集出版,在“童年与故乡”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过入选作品的作者视为自愿授权将作品收录到作品集中;作者将获赠作品一册以作稿酬;届时邀请作者自愿参加相关文化交流活动。所有来稿视为同意本规则。
三、投稿方式
请在作品后面写一段个人简介(说明何年何月生于何地、主要经历及兴趣爱好等),并注明联系地址及电话;请提供一张个人生活照;如有与文章内容匹配的老照片(如童年、少年、青年时代自己及家人的老照片),欢迎提供给我们(用手机翻拍即可)。作品及照片请打包压缩后发送到以下杨宏伟老师的邮箱:554365813@qq.com。(或者通过微信直接转给杨宏伟老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