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水书付过①
[宋]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游白水书付过,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⑪弄珠璧⑫。到家,二鼓⑬,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时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⑪掬:用双手捧取。⑫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⑬二鼓:二更。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浴于汤池 浴:沐浴
B. 循山而东 循:沿着
C. 食余甘煮菜 食:食物
D. 顾影颓然 顾:回头看
2. 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折处辄为潭
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 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 不足为外人道也
3. 翻译句子。(4分)
(1)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4.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全文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游白水书付过,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以下解析均为原创)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浴于汤池 浴:沐浴
B.循山而东 循:沿着
C.食余甘煮菜 食:食物
D.顾影颓然 顾:回头看
分析:
考查字词释义。C项“食”后面跟的是菜名,所以“食”要充当动词,解释为“吃”。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折处辄为潭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有源头活水来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分析:
考查字词释义。“折处辄为潭”解释为“每个弯折的地方就成为潭”,“为”表示判断。A项“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带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须发浓密的是苏东坡“,”为“同样表示判断。其余,B项”为“,因为;C项”为“,被;D项,”为“,对、向。
答案:A
3. 翻译句子。(4分)
(1)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分析:
重点字:“于”、“殆”、“所谓”、“迹”,缺少的句子主干要加括号补足,注意语句通顺,避免简单拼接。
答案:
(1)(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2)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吧。
4. 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分析:
考查中心主旨。文中交代了作者远谪惠州的背景。从文中作者的行踪变化、沿途的山水风貌、夜晚醉饮的颓然不寐,可以看出既有寄情山水的洒脱之乐,也有官场被贬的苦闷与失意。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总结:
本文写于作者晚年谪居惠州之时,与子苏过同游白水山的情景。苏轼自熙宁变法自请外任后,仕途之路就充满艰难险阻。从出任杭州通判伊始,先后历密州、徐州、湖州太守。元丰二年,罹“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祐年间,虽重回京师,但哲宗执掌后再次被贬,至更远的惠州、儋州。当苏轼远谪惠州时,人生的起起伏伏让苏轼更加淡然从容,他将自己的洒脱寄情于山水之中。但是,他深知自己晚年再次远谪的凶险,仕途也好,人生也罢,都有可能行将休矣。在文末痛饮达旦、夜不能寐的颓然中,透露出自己身世的悲凉。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