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拜谒的帖子都递进去了,他不出来年轻气盛意思,我们又不好走。只有傻不愣登地杵在那儿,像一根根枯木桩子一样。
时间一长,不只是他这个当主人的忘记了客人的存在。就连我自己也因为刚刚随庄周去梦游打了一个盹,睡醒来不知自己是谁。
同僚中有不懂事的,已经气得胡子哆嗦。我寻思这样不妥当,被陈希亮发现了,虽然不至于弄死我们,也肯定会有大苦头吃,所以还是暂时忍耐一下吧。
苏轼嘴上是这么说,但是行动上却不肯吃亏。他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反复横跳”,多次顶撞陈希亮。还故意在中元节府衙搞联欢的时候,过门不入,结果被陈希亮“罚铜八斤”。
苏轼在凤翔没有朋友,所以只有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苏辙诉苦。知道哥哥的遭遇后,苏辙后来在写《龙川略志》的时候就编了一则故事:
苏轼偶然从一个老和尚那里得到一个“朱砂化淡金成精金”的方子,陈希亮也找老和尚要,人家不给。最后陈希亮就把苏轼的方子抢走了,所以最后没有好下场,这是果报。
与苏轼有交往的张舜民作《画墁录》时提到,苏轼和陈希亮当时仇怨之大,闹到皇帝都知道了。后来陈希亮要造凌虚台,请苏轼作记,苏轼故意在文章里暗讽他。
陈希亮知道以后,叫人原封不动地把苏轼的文章刻了下来。并对人说:我视他的父亲如同儿子,视他如同孙儿。由于他少年成名,担心他太过于骄傲,将来会吃大亏,所以故意打磨他的心性。
但是陈希亮的这番好意,直到他去世以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之时才意识到了。
二、得意之时当退步
陈希亮有意锻炼苏轼,让他知道为官之道。一个人不管有多少才华,在外当差,对上司就该有一些敬畏之心。即使有时候上司有些不对,也千万不要莽撞使气,否则还是你自己吃亏。
除了对上官要敬畏,对同僚也需要“小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制科考试中,你名列第一,人家叫你“贤良”,你真的就认为自己很贤良?其实人家在背后嫉妒你,嫉妒得发疯了。
张琥比苏轼大了几岁,和他同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凤翔又当了两年的同事。当别人恭维苏轼的时候,张琥心里就很不舒服。
苏轼写的《稼说送张琥》,用贫富两种人种庄稼来打比方,说明治学的道理。李一冰先生作的《苏东坡新传》,认为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已经领悟到少年成名带来的隐患,算是领悟了陈希亮的善意。
但是我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有一些道理,很多人很早就懂得了,但是并不会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当时的苏轼正是如此。
“好为人师”是一种比较讨厌的行为。苏轼写的《稼说送张琥》,是在用兄长的口吻去教张琥如何做人,他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他还想让张琥把同样的话带给弟弟苏辙。
然而,张琥比他年长,又和他是同科进士出身。显然,在张琥的心底,早就已经把苏轼视为自己的“假想敌”了。苏轼如此的一番“教育”,张琥能高兴吗?显示是不能的。
所以后来“乌台诗案”事发,张琥以谏官身份参与审案,一门心思想整死苏轼。可见他对于苏轼当年的说教,完全是不领情的。
结语
得意之时当退步。当一个人风光无限的时候,也就是埋下祸患的时候。因为你太亮眼了,必定招到别人的嫉恨。
从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是有一个公司来了一位副主任。这个人长得身材高大,相貌出众。但是常年戴着一顶帽子,无论冬夏都不摘。
一开始大家以为他是个癞痢头,后来有一次他的帽子掉了,大家才发现他头顶上没问题。不但没问题,头发还长得很浓密。
于是就有人问他,你头发生得这么好,为什么要用帽子遮住呢?那管理人员赶紧把帽子戴回去,左右看了看,说:幸好主任不在,主任是秃子啊,让他看到我的头发,心里该多难受!
苏轼考进士,考了个天下第一名。这个事不用他反复说,全天下人都知道。但是他偏偏还要说。他还在《稼说送张琥》里面强调,“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
意思是,我比较不幸,在比你还小的年纪上,就和你一道考中了进士。对于本来就小气的张琥而言,这即使不算“凡尔赛文学”,也该算是指着和尚骂秃驴了。
正所谓:阎王好躲,小鬼难缠。陈希亮对于苏轼的磨砺年轻气盛意思,无论出于善心还是恶意,对苏轼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真正可怕的是那些真正要对你使坏的人,你可能连什么时候得罪了他都不知道。比如张琥这样的人,他平时对着你低眉顺眼,不动声色,专等着要命的时候才发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