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冉、有两门的“五经博士”
肥城冉氏是孔门先贤冉子(耕)的后裔,世代在县城西南冉家庄居住,冉子去世后,故乡冉家庄修祠建庙,以示纪念。肥城有氏是孔门先贤有子(若)的后裔,原在肥城东故社有家庄居住,后移居县城内,县城内旧有有子祠。
到了清代,朝廷先后封冉子、有子的后裔为“五经博士”。嘉庆《肥城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清廷封冉子六十三代孙、肥城冉世朴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据曲阜市档案馆资料,册封时间为雍正二年,“冉世朴”作“冉士朴”);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廷封有子七十二代孙、肥城有守业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五经博士”是古代学官名,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公元前136年五经博士,汉武帝罢黜百家,专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14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五经博士”的设置,使得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从而确立了儒学和儒学经典的权威地位。明清时代,开始设置“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官职,由颜回、孟轲、曾参、仲由、端木赐、周公、闵(mǐn)损、言偃(yǎn)、卜商、冉耕、冉雍、颛孙(zhuānsūn)师、有若等13位儒家圣贤后裔(周公后裔为东野氏)分别世袭,均为正八品京官,可以加级,敕封二代,主要负责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孔府衍圣公保举,并受衍圣公管理节制,见面行师生礼。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都由衍圣公率领。五经博士及所设属官凡经人控告,均得由衍圣公“先行传讯,或自行断结,或移送地方官审讯”,未经衍圣公传讯五经博士,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国魂所在,而崇礼圣哲、优礼圣裔彰显了对文明的皈(guī)依和道统的承继,更从制度上维系了中国社稷赖以为立的中华文化。冉、有两门“五经博士”的设置,成为明清时期肥城儒学的标志之一,为儒家思想在肥城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陈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bear68899
‘